谭秋荣
广州洪拳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洪拳为广东南拳“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于广东各地及海内外许多地区都流传甚广。
洪拳是在武术技法中结合龙、虎、狮、豹、蛇、鹤等动物象形与特性创编而成,素以上半身技击动作为主,有龙拳、虎拳等单形拳术,亦有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混合形拳术。洪拳风格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拳势威猛、重实战。其拳术套路有“一点,两手,三展,四门”的特点,被视为南拳代表。
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赤坭镇竹洞村等地流传的洪拳传承有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练功方式和拳法套路。2015年,洪拳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谭秋荣被认定为广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谭秋荣在家里排第五,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五哥”。洪家拳师祖洪熙官在赤坭首传,传至谭秋荣,已经不知涌现出了多少高手。如今,他是远近闻名的教头老拳师,德高望重。
“我们洪拳必须要扎稳”,谭秋荣认为,扎马是洪拳力量的源泉,又是最辛苦的,要学洪拳先扎三年的四平大马。1956年,刚满5岁的谭秋荣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习武,练拳虽是一件苦事,但他甘之如饴,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在泥地扎马20~30分钟,一年365日风雨无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谭秋荣最终练就出拳法硬朗、刚劲有力的技艺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藏书院村的尚武习武之风尤为兴盛,无论男女,务农空闲时都喜爱聚集在村内空地扎马练拳,谭秋荣等村里的武术人员便为村民免费教学。每天务农结束后,师兄弟分头去鱼塘或水坑捉鱼、淘田螺,简单处理后熬成粥。晚上,武馆内师兄弟一起扎马练功,结束后就舀粥分吃。“这就是俗称的‘食夜粥’,延伸意义为练过武术的人。”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消失,但对于来武馆学习洪拳的男女老少,当上村武术队队长的谭秋荣都来者不拒,分文不取,悉心教导。2015年前后,每逢周五、周六晚,村内小孩自愿聚集,练武后分食由谭秋荣事先准备的粥水、糖水或水果:“食夜粥”再现。
据藏书院村《谭家祖传拳棍论》记载:“清朝洪熙官为始创者,扎马能落地生根,在南粤久负盛名。其嫡传弟子为谭让,谭让子谭敏得父真传,练武刻苦……”自清朝以来,洪拳在藏书院村以家族传承为主,如今第九代传人为谭秋荣,其子和孙分别是第十、十一代传人。
与谭秋荣习武的经历相似,其子谭志聪和其孙谭正昊都从四五岁开始习武,从扎马等基本功学起,数年如一日勤奋练习。如今,谭志聪的拳术不亚于其父,去年受邀到花都区炭步镇第二小学做武术指导老师,每周一节课,教授学生洪拳武术技艺,助力武术进校园举措。而10岁的孙子谭正昊也在谭秋荣的指导下初有成果,能连续扎马15分钟,习得小千拳等拳法,曾在2017广东省武术比赛获得洪拳二等奖。
如今谭秋荣虽然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但对于洪拳的传承依旧热心。而他对儿孙也有绝对的信心,相信他们会继续将洪拳技艺传承下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视频/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