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客家山歌跟粤曲结合在一起

刘小文

广州客家山歌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山歌唔唱心唔开哎/大路唔行生溜苔呦/四方宾客来相聚呀/山歌美酒捧出来……”

这是在广州花都等地唱响的客家山歌。

在今天的城乡生活中,非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比如客家山歌在城市社区中的传唱、以及客家山歌墟在城市公园中的举办。

这种从山林里唱到都市里的民间歌曲,在今天看来对于优化人居环境、和睦人际关系、维系心理归属都很有价值,能为城市贡献一种绿色、人文、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一千年前客家人南迁广州,饱含生活气息、刻画生存哲理的客家山歌进一步吸收了岭南文化精髓,得到传承与发展。早年,广州客家人多居住在从化、增城、黄埔等,唱山歌是大家团结聚力的一种方式。如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客家人聚居地已经演变成城市社区,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方式。

今年79岁的刘小文是客家山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五六岁就开始学唱山歌,19岁时做了城西山歌剧团的团长。 那时,他不仅带领剧团到处演出,还创作了多首山歌。 经历了山歌剧团解散,改革开放后,他开始重新创作山歌。2002年,他重新组织了花都百花山歌队。近年来,他和山歌队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频频。

他说,山歌都是从生活中来,唱生活中的东西。他不仅创作过山歌,还创作过相声、粤曲等。客家话的韵脚,大韵脚有三十二个,一般归纳为二十六个韵脚。在花都唱山歌用得最多的基本就是十八个韵脚,他就用这十八个常用的韵脚写了《山歌十八韵》。

他勇于创新。“我将客家山歌跟粤曲结合在一起。”有专家评价,广州客家山歌对粤曲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吸收,证明了它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说明山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客家山歌在未来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地方。

从艺近70年,刘小文培养了不少歌手和山歌创作者。除了让自己的孙辈加入传承梯队,他还将歌艺传授给爱徒温玉带、廖千喻、刘宛旻、廖千妍等人。从2010年开始,他组建的百花山歌队每逢星期五都会在花都秀全公园演出,让这客家的情韵、岭南的美好,一代代传唱下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视频/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谢育芬
诗酒趁年华。
更多文章
卜松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