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植物智能——物种新论”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陈湘波担任总策划,陈俊宇为展览总监,魏颖、刘慕仪共同策展,薛扬提供学术支持,特邀靳立鹏、龙盼、苏永健、巴瑞云、王令杰、郝经芳、张天怡、周知远参展,同时呈现涉及主题的馆藏作品,展期至12月22日。
如何定义智能?谁拥有智能?植物是否具有智能?展览以这一系列问题作为切入点,去触及“智能”这一概念本身。
植物智能计划 张天怡
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Stefano Mancuso)从2005年起一直提倡“植物智能”这个概念,“将植物(复数)视为通过个体植物进行复杂交流的信息处理有机体系”。他认为,如果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展览主办方表示,智能不仅仅来源于人类,更来自于自然本身,也可以是微生物、矿物、日月、水体等更为抽象的“物”。与物平等,是一种心态。通过回溯“齐物”等古老智慧,或者借助现代技术,都能帮助人们增加更为多元的视角。本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们正是反映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在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加成下所激发的创作灵感。
靳立鹏的《种子计划》追溯了全球濒危种子的收集与活化这一网络,拜访种子科学家和育种者们,并由此重思“生态种植”这一概念。
龙盼的《风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植物与环境的真实关系。他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个小风铃,提示人类在土地所留下的痕迹将远远长于人类本身。
艺术家王令杰、郝经芳的《太阳画》则将太阳视为艺术家,通过自制的装置,在一周之中记录下其画作痕迹,这与日晷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跳脱了工具性。
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打开了自然之印,提醒大众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在她所创制的植物生态中,植物和昆虫相互帮助来抵御危机,这种互相平衡的智慧远远出现在人类发明杀虫剂之前。
周知远《子孢》
艺术家周知远介入了微生物的生活,在作品《孢子》《子孢》中,他将与人类医学史息息相关的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
馆藏的三件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梅、荷与夏虫,均与“植物”有关,作品呈现的形式却使用了噪音算法、声音艺术、水墨动画等与“智能”技术相关的手法。其中包含了关山月经典主题“梅花”转为沉浸式艺术的全新视听版本,艺术家陈湘波的“残荷”水墨原作结合噪音算法所作的《新秋·晓风》,以及青年艺术家汤柏华屡获殊荣的影像作品《夏虫国》——由《庄子》文本所阐发的夏虫国人寻冰之旅,在此次展示了全新的影像版本和数件泥板手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