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看似已经离我们很远,但在不少非洲国家,结核病依然是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有一半在非洲。2022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30万,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是HIV/AIDS的2倍。
早在2015年,来自中国的无国界医生黄媛便参与了在非洲国家斯威士兰进行耐药性结核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在非洲很多国家,结核病依旧和艾滋病一样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健康。”经过几年摸索,黄媛所在团队摸索出更安全有效的耐多药结核病短期疗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并用于结核病全球治疗指南。近日,黄媛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非洲与结核病斗争的故事。
黄媛
派驻塞拉利昂
参与非洲埃博拉疫情救治
黄媛是广西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2004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12年,黄媛加入海外志愿者组织去到塞拉利昂,在塞拉利昂弗里敦的教学医院做临床教学,培训当地医生。志愿工作满一年后,她接受了一家专注艾滋病和结核病治疗的法国机构的任务,又留在塞拉利昂;2014年7月,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彼时正在外休假的黄媛被所在机构委任接受埃博拉防控培训,并于2014年10月回到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救治至2015年下半年。
但当黄媛真正到了塞拉利昂才发现,困难远超想象。她介绍,当时每天都要面对断电和断水,晚上出门都要带手电筒。由于当地供电基本上靠水电,只有在雨季时才会正常一些,到了旱季基本上就是连续停电的。
而在她工作的医院,供电也成问题。停电时就要靠柴油发电机供电,一旦电力供应不上时又需要做手术,患者生命就非常危险。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那段时光,让黄媛毕生难忘,因为其间很多和她一起共事的当地的医生都因感染去世。“当时我的项目合约已经到期了,我本来可以离开回到国内。但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所以我留在了当地。”
黄媛医生
加入无国界医生
在斯威士兰治疗耐药结核病
在应对埃博拉疫情的工作中,黄媛对无国界医生的前线项目产生了兴趣。2015年底,黄媛加入无国界医生在斯威士兰的项目,进行耐药结核病以及艾滋病治疗和研究。耐药结核病有时被形容为“有翅膀的埃博拉”:这两种病原体的死亡率相近,但多重抗药性结核病是透过空气传播的,更容易扩散。
黄媛介绍,结核病是全球健康危机之一,主要影响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发达国家投资研发结核新药的意愿较弱,多年来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新药产出极少。2021年,结核病导致全球160万人死亡,而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在2035年终止结核病的战略。但在非洲,实现这个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黄媛表示,人们对结核病存在认识误区——就算结核病不断变种,我们仍以为有大量治疗方法。但多重耐药性结核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以目前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方案,需要多种药物治疗至少9~18个月,部分药剂需要长期每日注射。
据介绍,无国界医生开展结核病项目至今已有30年。“我们致力于探求在斯威士兰这样资源匮乏的地方为患者提供耗时更短,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治疗。”
2016年,无国界医生在斯威士兰的救援项目上为20300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一线抗病毒治疗,为1300人提供结核病治疗,其中310人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是艾滋病人比较常见的一个机会性感染,在斯威士兰的结核病人里面有 80%是结核和艾滋合并感染的。”黄媛说,斯威士兰15岁至49岁的人群中有28.8%的人口感染艾滋病,而艾滋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的几率远高过一般人,因此当地同时感染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患者数量相当大。
黄媛在非洲帮助当地患者进行诊疗(受访者提供)
管理耐药结核病患者
团队发现的短期口服疗法被世卫组织推荐
黄媛介绍,斯威士兰每年有7000余例新发结核病确诊,超过10%的病人会对治疗出现耐药性。耐多药结核病人的常规疗程可长达两年,治疗的前6个月更需每天注射药物及服食15~25颗含不同毒副作用的治疗药物,受这些毒副作用影响,不少病人只能放弃工作。“耐药性结核病患者可能会用到一种叫作氨基糖甙类的注射剂,这个药用药时间长,剂量也比较大,其副作用就是引起听力障碍。”黄媛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时,要对患者听力状况进行监测,一旦患者出现听力障碍,就要停用这种注射剂,必要时安装助听器。
黄媛就职的是一家山区医院,她的工作主要是管理耐药结核病患者。当时项目已经开展短程方案的临床治疗研究,也使用结核病新药贝达喹啉(bedaquiline)治疗病人。普通结核病患者一般每天用一次药,每次用四合一的药片就可以,但对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多数都要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每个人每天至少要用五种药,有的甚至要用七八种,不少病人由于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因此保障病人的依从性对于完成疗程十分重要。
“我在项目时,开展了以新药贝达喹啉为核心的疗法为病人治疗,这个疗法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治疗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对经济状况不好的病人尤其重要。”黄媛和同伴们的努力没有白费。2022年,全球范围内17800人在无国界医生项目中开始结核病治疗,2590人在项目上接受耐药结核病治疗。无国界医生的TB-PRACTECAL临床试验发现的一种全新、更安全和更有效的耐多药结核病的6个月口服疗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并宣布将据此更新其全球治疗指南。
目前,引起听力损伤的抗结核病药物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新药为主的短程疗法也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结核病诊疗指南,并且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采纳。
无惧与艾滋病患者接触
为每位结核病康复患者庆祝
黄媛表示,在斯威士兰防治结核病,跟HIV阳性病人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她所在医院的员工中也有HIV阳性的,而很多艾滋病患者同时也是结核病患者。让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耐药性结核病患者,给他用了治疗艾滋病的药之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黄疸,肌酐等各项指标都非常高,黄媛就对他做了很多护肝应对支持治疗,这样的情况反复了3次,患者多次住进ICU,但最终挺了过来,黄媛非常激动。“这样严重的患者能挺过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黄媛说,如今那些已经康复的患者会被请来作为同伴辅导员,鼓励患者接受检测,坚持治疗。
每治好一位病人,黄媛都要为他们举行一个庆祝仪式,比如买一些糕点、糖果、色彩绚烂的气球,给病人发康复证明,和大家一起拥抱等,庆祝他们重获新生。有一个病人家中有一棵牛油果树,康复那天,他拉了一车牛油果到医院送给每个工作人员。那一刻,黄媛感到心头暖暖的。
“在国内,很少遇到霍乱、伤寒这些疾病,甚至说起结核病,大家都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有时你会觉得,生活在中国真的很幸福。”在非洲工作的岁月里,想家是难免的。黄媛的手机里面存了很多中国流行音乐,偶尔去中餐馆吃顿饭,也是她缓解思乡情绪的方法。
“主动寻找病人”
在当地建立起结核病公卫策略
很多患者都是在日常就诊中被黄媛发现细微苗头,从而得以挽救生命。比如说艾滋病常见的一些皮肤和真菌感染,这些病人来的时候可能只是皮肤溃烂,黄媛则会建议这些病人做艾滋病毒筛查,而当病人HIV病毒阳性时,她又会建议他们进行结核病筛查。很多人都是因为无意间筛查出HIV病毒阳性,在医生建议下进行筛查才发现他们也同时感染了结核病。
黄媛表示,当地民众对于做HIV筛查没有那么排斥。只要一个试剂条,20分钟就会出结果。而结核病的诊断则较慢,需要收集病人的痰液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出结果最快也要大约90分钟。而不少艾滋病病人的结核病症状不是很明显,X光片显示的肺部表现也不是很典型的结核病,如果是肺外结核就更难诊断,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更高。当天检查也出不了结果。
因此,黄媛和无国界医生项目组在斯威士兰推动实施了主动寻找结核病人的公卫策略。在社区主动筛查结核病,凡是有某些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病人,在初级诊疗时就进行结核病筛查,收集他们的痰液送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检查。一旦确诊是结核病,工作人员就会追踪该患者的接触者,对包括他家里和他所在村庄的接触者再做一轮筛查,进而切断传染源。
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结核病感染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黄媛和同事们平时在工作时并不轻松。她所工作的诊所结核病房是负压病房,医生要戴什么样的口罩,病人跟医生之间间隔多远都有明确规定,加上工作量大,一天十多个小时下来,黄媛都会感到筋疲力尽。
想尽办法让患者坚持完成治疗
“能为全球结核病防治做贡献很自豪”
耐药性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让患者坚持下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患者坚持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知所终”。这时,黄媛和专门的社会心理支持团队就会对病人进行家访,然后定期提醒病人要来随访。
比如有一个患者,前后已经治疗了一年,差最后一个月就完成治疗时却突然失踪了,诊所等了他很多天也没见他按时来。黄媛赶忙通知社会支持团队去联系这位患者,团队先是找到患者家里,家人说这名患者自己跑去南非打工去了,这让黄媛很焦急。她向家属要到患者电话,打电话给他,对方表示因为自己已经一年没有工作了,没有收入心里很着急,他觉得自己身体好了很多就跑去打工。黄媛和团队成员随后苦口婆心地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跟他说明不完成这个治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对工作和生活可能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而团队成员实在不想这位患者半途而废,专门开车4个小时到南非,找到该患者工作的地方,当面苦口婆心劝他。最终,这名患者被医护人员的诚意打动了。在断药之前终于回来接受了全部治疗。“真的你会感觉到,患者把你当成最后的希望,他们眼中那种期盼的眼神,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黄媛说。
多年过去,通过简化治疗方法,将艾滋病患者分散到周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以及将部分工作从医务人员转移到辅助医务人员甚至非医务人员,接受抗病毒疗法的患者人数得以增加;而治疗方案的进步还使得病情稳定且已接受治疗至少一年的患者无需每两三个月就去门诊,而是可以每六个月才去一次门诊,这种新的预约制度有助于减轻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负担。
经过多年的努力,斯威士兰的卫生机构都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从检测到预防母婴传播,再到结核病合并感染艾滋病治疗的全套医疗服务。黄媛坦言,作为一名中国医生,能为全球结核病防治做出贡献,尤其是能挽救那么多人的生命,她感到特别自豪。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祝明月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祝明月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祝明月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