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教博会“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主题论坛举行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主题论坛近日在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主办。来自京珠两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家教门风、家校协同机制与核心素养及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与独特作用,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校-家-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设“主旨发言”“主题演讲”“圆桌会议”三个环节。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题为《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关于家校协同机制的思考》的主旨发言。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家校共育的共识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于丹教授呼吁广大教育从业者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接续路径,从家教家风中塑造社会秩序规范,从家校互动中优化科学教育场景。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林丹华教授发表了《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与人格养成》的主题演讲。林丹华关注到当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她从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切入,指出中国文化下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内涵与结构包括能力、积极品格、联结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林丹华教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人格教育培养,并对学校和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资深女性文化与媒体传播策划人张小媛做了《校家社共育,重在落实》的主题发言。张小媛提出,数字经济时代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家长个人素养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她呼吁,未来需要与时俱进开启校家社共育数字化行动新征程。


田丽丽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田丽丽教授以《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发言题目,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事实基础,从抑郁与学生、抑郁与亲子关系入手,指出抑郁症在家庭关系中会造成无法忽视的严重后果。她认为孩子的幸福来源于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三部分,并向在场观众呼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常晓凝

图由通讯员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伍仞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伍仞
更多文章
林霞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