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SpaceX星舰第二次试飞失败,宏伟计划仍需努力

北京时间11月18日21时许,SpaceX公司的“星舰”在美国得克萨斯发射场进行了第二次试验性发射。本次发射中,“星舰”第一级飞行正常,尤其是全部33台发动机均成功点燃并正常工作,一扫首飞时多台失效的窘境。随后,火箭两级成功分离,新设计的“热分离”系统首试即获成功。但接下来第一级在回收过程中空中爆炸。分离后,第二级正常工作约6分钟,但在接近燃尽关机时突然自毁失联。

时隔七个月,这款目前规模最大、设计最激进的运载火箭复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未竟全功。这将使“星舰”项目乃至后续一系列宏伟计划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研制团队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超越首飞

雄心受挫

在本次任务中,“星舰”选择了编号B9的第一级和编号S25的第二级,全箭直径9米,高121米,主要采用不锈钢材料。第一级又被称作“超重型助推器”,高71米,可加注推进剂约3400吨,起飞总推力超过7500吨。第二级高50米,可加注推进剂约1200吨,推力1500吨左右。SpaceX公司宣称,“星舰”在两级完全回收模式下的近地轨道运力不低于150吨,一次性发射模式下的近地轨道运力可达250吨。

为此,本次试飞的“星舰”第一级配备了33台猛禽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这也是首款实用化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单机海平面推力230吨;第二级配备了6台发动机,其中3台是推力285吨的真空型。另外,单机海平面推力高达269吨的改进型发动机正在测试,未来有望使“星舰”在一次性发射模式下的近地轨道运力突破300吨。

“星舰”首飞仅正常工作了62秒,导致多项试验未能完成,因此本次设定的发射流程与首飞时基本一致。起飞2分半钟后,“星舰”两级顺利分离。按计划,第一级应开展返场回收试验,包括箭体调头、返场点火等流程,下落至距发射场不远的海面上空,启动发动机反推减速,以便安全溅落海中。但是,第一级分离后不久便在空中爆炸。

按照发射计划,“星舰”起飞8分钟多后,第二级关闭了发动机。为了避免再入阶段发动机点火失利而变成“巨型太空垃圾”,即使“星舰”这次任务完全成功,第二级也不会进入严格意义上的近地轨道,而是绕地球飞行大半圈后,再入大气层,并以类似航天飞机的姿态返回,滑翔飞行后落入预定海域。为了抗衡气动加热、高温烧蚀,“星舰”第二级表面敷设了大量隔热瓦。而在实际发射中,“星舰”起飞8分钟多后,在接近燃尽关机时突然触发自毁,最终在148公里高度失去遥测信号。

总体来看,“星舰”第二次试飞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仍未能完成全部验证目标,势必会影响后续任务进度。

根据不同任务需求,“星舰”规划发展货运型、在轨加注型、载人登月型等。本次发射的是“星舰”货运型,未来运营可以配备类似航天飞机的开合式载荷舱门,将大质量载荷送入太空,还有望执行在轨维修、带回航天器等任务。现在来看,实现这些规划也要推迟了。

改进不少

未竟全功

SpaceX公司一直未放松对“星舰”的改进工作,虽然没能确保本次复飞完全成功,但仍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发射场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整修一新的发射台,以及在“星舰”点火之际喷出的巨大水幕。

“星舰”发射台喷水系统测试现场(图源:SpaceX公司)

“星舰”首飞时因缺乏冷却降噪系统,巨大的推力在发射台上引发了“碎片雨”,发射台底板出现大坑,甚至露出了钢筋和地基。

之后,SpaceX公司对发射台及其地基进行了全面修补,不平整之处均被钢筋混凝土填充,形成了新的坚实底板。随后,一整套夹层水冷钢板系统被安装好,使整个发射台底部被钢板覆盖,钢板内有中空的夹层和流道。“星舰”发射时,夹层中有大量冷却水流过,从而迅速带走了发动机喷流的巨大热量。同时,钢板根据发动机分布位置,设置有大量喷水孔,在“星舰”发射时向上喷出水幕,起到降温降噪的作用。根据监管要求,水冷钢板最多使用30次。

这套系统不是万能的。8月7日,“星舰”进行了水冷钢板系统建成后的首次全箭静态点火试验,仍有4台发动机未能如期启动。不过,在第二次试飞中,“星舰”第一级33台发动机全部正常点火,给了外界不小的惊喜。

为了进一步降低发射台承受的尾焰尾流冲蚀,本次“星舰”点火到起飞的间隔时间从首飞的6秒缩短至3秒。这一操作看似简单,但对发动机的点火可靠性和推力形成速度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此外,本次发射的“星舰”将负责发动机摆动的液压作动器改为电驱作动器,进一步减轻了发动机重量,缩短了响应时间。

起飞2分钟多后,“星舰”第一级发动机大部分关机。仅2秒后,从两级连接处喷出一圈火焰,随后第一级被第二级发动机“喷走”。这体现了“星舰”的新特征——SpaceX公司尝试改用火箭两级热分离,也就是在第一级发动机大部分关机而两级尚未分离的状态下,直接启动第二级发动机,更“暴力”地确保两级分离顺畅。

“星舰”加装热分离级间段(图源:SpaceX公司)

“星舰”这套热分离流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不必额外增加分离驱动装置,而且第二级“无缝衔接”启动发动机,减少动能损失,有望提升一定的运力。

不过,其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第二级发动机的喷流可能会损坏第一级,这个隐患对于可回收复用火箭值得警惕,因此需要对第一级顶部进行额外防护,“星舰”为此加装了保护顶盖,导致死重增大。此外,热分离要求时序控制十分精确,如果火箭第一级关机延迟或后效推力较大,分离后仍可能再次撞上第二级。

实际上,为了防止再现“星舰”首飞时自毁系统延迟40秒才摧毁火箭的情况,本次自毁系统进行了“增强和重新认证”。外界认为,这个改进的实质就是增加贮箱爆破点,加大炸药量。从这次“星舰”自毁的效果来看,这项改进确实“立竿见影”。

任务繁多

延误难免

“星舰”两次试飞都未完全实现目标,必然会延误一系列后续重大任务。

2021年,SpaceX公司中选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载人登月舱供应商,方案改进自“星舰”第二级,还有配合任务专门贮存和转运低温推进剂的在轨加注型“星舰”。不过,该任务成功的前提是,实现“星舰”的廉价运作、快速部署和高度可靠回收复用,这就构成了“星舰”项目的核心挑战。

基于“星舰”研制的载人登月舱最新效果图(图源:SpaceX公司)

SpaceX公司努力推进载人登月舱的研发进度。8月初,载人登月舱的人机控制界面首次公开演示。8月中旬,SpaceX公司利用“星舰”第二级S22头锥,打造了载人登月舱加压舱部分原理样机,侧面安装人员进出舱门,底部结构修改,以便密封。样机提供了9米直径内部空间,居住环境堪称“豪华”,设置单人间和独立厕所,不必像阿波罗飞船登月舱那样使用吊床、尿袋了。10月下旬,载人登月舱使用的小型着陆发动机测试曝光。11月初,新的载人登月舱渲染图发布,改用更传统的着陆腿、可收放式太阳能板,着陆发动机布局也进行了修改,有望提升可靠性。

然而,美国宇航局还是“等不及”,10月公开对“星舰”进度表达不满。“阿尔忒弥斯-3”载人登月任务被规划在2025年底,但受“星舰”两次试飞不顺利的影响,恐怕美国航天员重返月球不会早于2026年,甚至更晚。

“星舰”进度不及预期,新一代“星链”的野望同样遭受打击。尽管“星链”用户已突破200万,但快速增加的服务需求和卫星更新换代的压力同样可观,SpaceX公司为此研发了单星重达2吨的完全版第二代卫星,但必须用“星舰”发射。可以说,“星舰”已成为制约“星链”扩张的“紧箍咒”。

“星舰”项目的高难度和高风险陆续暴露,各项试验成本预计将显著上升,这也是“星舰”融合了过多新技术的必然后果,SpaceX公司早有预期和准备。从长远来看,“星舰”多久以后“涅槃”再飞,完全实现设计目标,后续的载人登月、近地轨道大载荷投送乃至火星之梦能否顺利成真,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马俊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