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道 新故事⑦ |国产汽车从这里出发追梦 


从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到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从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第一个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到第一家产销百万辆汽车企业;从“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起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到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成立70年来,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一汽,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多个“第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肩负着“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这一重任的中国一汽,秉持产业报国、汽车强国的梦想与实干,不断丰厚“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实际内涵,持续书写、更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奇迹”。


1987年7月8日,《长春日报》头版刊发《汽车厂胜利完成换型改造计划》报道。图片来源:长春日报

老报道

“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

“6月份,这个厂新型‘解放’牌汽车产量已由1月投产之初的1500辆上升到5785辆……”这个喜讯来自36年前——1987年7月8日,在《长春日报》一版头条刊发的《改革开放带来活力顽强拼搏结出硕果汽车厂胜利完成换型改造计划》报道中,记录了“解放”第二代CA141汽车的正式投产。这一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又一骄人成绩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一汽换型转产取得巨大成功。

1986年7月15日,中国第二代载货汽车解放CA141陆续下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不停产不减产

结束解放卡车“三十年一贯制”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下线。”一说起过往的峥嵘岁月,已90岁高龄的一汽老员工王凤阁便陷入了回忆。“我还记得当天,52岁的老司机马国范领衔车队游行庆祝。汽车刚一出厂,就被人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大家争着喊着要坐车,胸膛都挺得溜直,要多神气有多神气。”

1956年至1986年的30年间,一汽生产出老“解放”车128万余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从第一辆“解放”下线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汽也曾面临产品改头换面难、销量持续下滑等严峻考验。“全厂上下早就盼着换型转产了。”时任一汽发动机厂党委书记的齐振勋说,上世纪80年代末,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一汽创新提出“不停产、不减产、垂直转型”理念,不仅扭转了困局,还成功投产“解放”第二代CA141汽车。

如今,走在一汽解放厂区,一座高5米、宽2.5米的大理石纪念碑上方,镶嵌着一枚重达一吨的奖章,它成了一汽成功换型转产、结束“三十年一贯制”的见证者。

说起换型转产这段往事,许多像王凤阁这样的老员工都是如数家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汽不但拥有了产品开发权、销售权,更有了对外技术交流、引进等自主权,国家还对一汽实行利润递增包干超产自销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调动起一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一手抓换型、一手抓生产,实现了换型转产两不误。在这期间,一汽的年产量逐年稳定上升,为换型改造积累了大量资金。”齐振勋说。

苦干实干巧干

干出“新建一个汽车厂”的气魄

1983年至1986年,中国一汽共生产汽车29.2万辆,上缴国家利税10.3亿元,企业留利4亿多元……一组往日数据,印证着改革开放为一汽注入的强劲活力。

老一汽人难以忘怀,当改革迅速为汽车市场打开局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一汽更大的挑战——国家要求一汽换型改造要在3年时间内实现新车转产。然而,换型任务之繁重是难以想象的——全厂设计和制造工时超出工厂能力的2倍;全厂要搬迁、安装和调试的设备是建厂时的1.26倍;在整个工程内部包括土建施工、产品验证、零件调试等,14条战线必须同时展开……用当时的话来说,“任务量之大,不亚于新建一个汽车厂”。

国家需要,一汽所向。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如期完成艰巨任务,一汽成立了由时任第一副厂长李治国带队,专业厂、车间层层递进的换型指挥系统,并广泛应用电算技术、网络技术、现场监督、跟踪调度等方法。全体一汽人干劲十足,主动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荣传统,凭借自力更生的精神,苦干实干加巧干,终于按期交上满意“答卷”。

合资合作前行

三大轿车板块奠定汽车强国基础

“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朴素的话语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从把建设一汽列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到1987年一汽被列为“七五”期间优先发展轿车的三大重点单位之一,一汽的发展壮大始终牵动国人的心。

于是,为贯彻党中央发展轿车工业的决策部署,把握“大厂干小车”的发展规律,一汽在刚刚完成换型改造后,主动跟上时代,开启了“逐梦轿车”的新征程。

对此,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林敢为回忆说,1987年,大众来一汽寻求合作机会。当时,一汽已经购买了克莱斯勒488发动机生产线,大众许诺,要将克莱斯勒发动机装入奥迪100车型中,并取得成功……此后,备受鼓舞的一汽人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开辟合资合作新路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生产企业,并形成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轿车三大轿车事业板块,为满足社会激增的轿车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回望一汽发展史,是一汽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铸造了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成就了令人难忘的创业佳话。

市民和解放七代卡车合影。图片来源:长春日报

新故事

“再难的技术,也得先和它掰掰腕子”

0.015毫米,相当于人体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谁也不曾想,这个“微乎其微”的数字,竟代表着发动机缸体的“中国精度”。

今年年初,由一汽自研自制的V型12缸直喷增压发动机试制下线,一汽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和他的团队“雕琢”13年之久的成果结晶,为乘用车发动机领域刻上了新的水平线。

“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位于长春新红旗大街1号的一汽集团总部,一条条鲜明的标语,鼓舞着每一位“与时间赛跑”的一汽人。今年,恰逢新中国汽车工业创建和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正是一代代前赴后继的一汽人,持续擦亮中国一汽品牌,助力一汽在产业化、市场化基础上,迈向更大规模化、更加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今的焊装车间内,机器人焊装车辆零部件。新华社发

持续释放工业品牌效应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汽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引进了包括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内的多条生产线,帮助国家实现了从‘汽车工业制造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的转变……”在7月15日举行的中国一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解员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拉近了勇担建设汽车强国重任的一汽与一众聆听者之间的距离。

一汽给出的一组数据,也在印证发展路上的铿锵步伐——截至今年7月15日,一汽累计营业收入近8.3万亿元,利税总额超1.87万亿元,资产总额超6000亿元,“中国一汽”品牌价值超4200亿元,“解放”和“红旗”品牌价值均逾1100亿元,分别位居国内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第一,一汽已成长为位居世界百强之列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70年时光荏苒,在这次为欢庆更为“催征”的聚首中,捷达VS7、丰田bZ3、大众揽巡、奥迪A4L、奔腾B70等车型依次驶出生产线;解放J7创领自主燃电重卡和红旗E-HS9驶过中国一汽1号门;最终,一汽人将第5577万辆车的殊荣献给了红旗E-HS9……身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亲历者、建设者、贡献者,一汽70年来始终坚持产业报国、工业强国之姿,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现在中国一汽的智能化厂区。张扬摄

向着技术创新突破一线冲锋

“想到了就去做、去突破,再难的技术,也得先和它掰掰腕子!”说这话的是刘井泽,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整车开发院试制部的一名车工,也是红旗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近日,他刚刚获得第一届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而这一年,刚好是他入职一汽的第30个年头。

“最难的是,在加工中只要有问题,这个零件会像废纸一样变成一团,根本没有修补的机会。”是什么让刘井泽这样的“技术大拿”犯了难?原来,在接到48V减速器项目的试制任务后,他和团队发现,自己要完成的是壁厚0.5毫米的零件加工,而0.5毫米仅相当于4张A4纸的厚度。经过一遍遍试验,刘井泽从工艺方法、刀具等方面“破局”,在成功节省模具费用10万元以上的前提下,实现以车削工艺替代冲压工艺。“每个一汽人都怀揣着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坚定信念,并为此探索、冲锋在技术创新突破一线。”刘井泽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伴随全球汽车产业迅速变革,转型浪潮风起云涌,一汽也在不断涌现一大批像刘井泽这样的工匠、人才,自觉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带领着一汽人在自主创新路上越走越自信,越来越从容。

中国一汽集团总部大楼。张扬摄

数据说

·1986年

1986年7月15日,解放CA141卡车批量试生产,结束了解放卡车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

·1987年

1987年1月1日,解放CA141卡车正式投产。

·1987年

1987年8月,在中国汽车工业轿车几乎空白的情况下,中国一汽以学习创新精神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生产企业,形成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轿车三大轿车事业板块,为满足社会激增的轿车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

1991年,解放CA141以最优成绩通过国家优质产品检验,成为国产中型载货车中的第一个国优产品。

·2004年

2004年,中国一汽成为首个年产销突破100万辆的国内汽车企业。

·2020年

2020年,中国一汽实现整车销售370.6万辆,同比增长7.1%,高于行业增速9个百分点,同时实现销量、收入、利润快速增长。

·2021年

2021年,面对芯片严重短缺、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严峻形势,中国一汽经营效益创“十三五”以来新高,红旗品牌实现销量30万辆,4年增长63倍。

·2022年

2022年,中国一汽整车销量320.4万辆,居汽车行业领先位置。


文/长春日报记者 于剑南、毕馨月

统筹:张毓、汤新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李琳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