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瓷为何是中西交融的见证?永庆坊·名家访谈开讲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诞生了独树一帜的广彩瓷。为深入了解十三行广彩瓷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11月15日,永庆坊·名家访谈之“跨界对谈:十三行与广彩瓷——古今中外文化交流”访谈活动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活动邀请国际合作发展领域专家、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吉乐(Thorsten Giehler),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恒,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杜莉伉俪四位嘉宾进行对谈,他们分别以文化学者、收藏家、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从中西文化交流、艺术收藏与十三行历史、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广彩瓷器的意义与价值。

广彩瓷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出现于清康熙中期(十七世纪末),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昔日,广彩瓷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风靡欧美,甚至被誉为“欧洲官窑”。广彩瓷以商贸活动为载体,打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宏篇叙事。

“东西方的贸易古来有之,但我认为是广彩瓷贸易开启了全球化进程。不同于其他商品,瓷器能够讲故事,讲述东方对艺术的认知、审美和文化,经由瓷器,欧洲经历了东方化的过程。”现场,吉乐以“中国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为题作主旨分享。吉乐认为,广彩瓷的传播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对话,通过这些瓷器,西方世界得以窥见中国的历史深度和文化丰富性,从而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吉乐将之比喻为“文化乒乓球现象”,中国作为发球方,影响了欧洲的装饰美学,而欧洲对广彩瓷的追捧也催生出大量的定制需求,把西方的元素带给了中国的工匠。“广彩瓷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因而相对景德镇瓷的传统中国风,它更多的是中西融合的新事物。通过广彩瓷,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互动和影响,以及中国陶瓷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吉乐说。

作为广彩瓷收藏家,王恒的收藏几乎涵盖了广彩瓷从始创阶段至今的三百多年发展历程,他还将收集的5400余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十三行博物馆,对广彩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理解。“20多年前,我在收集旧音响、钟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广彩瓷,那时候对它的介绍还很少。身为广州人,我也是通过广彩瓷,知道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段威水史,原来,在中西方瓷器贸易中,西方商人无法到景德镇采购,因此将白瓷运到‘一口通商’的广州再进行加工,才有了广彩瓷。”王恒说,通过这些实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广彩瓷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上,谭广辉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描绘了广彩瓷最特殊的“织金堆玉”的工艺技法。近年来,谭广辉在广彩瓷的技术和设计方面有很多新尝试,他介绍道:“设计方面,我们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创作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如引入细腻色彩和抽象元素。广彩瓷器超越装饰性,发展实用且艺术性强的日用品,比如茶具和餐具。技术上,应用如3D打印等现代科技,提升了制作的精准度和设计的多样性。”谭广辉认为,创新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使广彩瓷器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永庆坊·名家访谈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建设荔湾区“城市级活动”文化新高地为主旨,将在永庆坊持续开展,通过邀请国内外各界文化名人、行业学者、专家大咖,就文化等专题进行探讨与交流,搭起一个汇聚高端文化资源的交流平台,为市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高品质文化供给,助力岭南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更多的市民朋友读懂荔湾、读懂广州。

本次活动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文联、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广州购书中心、高地文化、广州荔湾区文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文/广州日报· 新花城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廖雪明
更多文章
时秀芙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