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让历史文脉淌过人间烟火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历史文脉的庚续,离不开的科学保护与动态的活用。

站在历史的坐标轴,回溯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西安,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灞柳风雪,雁塔晨钟……千年古都的厚重底蕴,光华难掩。聚焦当下,这座活着的博物馆,在岁月流转中,将历史的印记刻满阡陌角落,走进千家万户。

将历史织入文旅产业,离不开在过去中找亮点。古都的倩影,栖息在楼阁灯影之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褪去了现代穿搭的“都市范”,西安就做回了长安。对镜帖花黄,着我汉家裳。在这里,“汉服自由”不是说说而已。如今,乘着国潮、汉服热的东风,西安形成了集服装、妆造、摄影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不仅吸引汉服爱好者来此打卡,也让游客一饱“尝鲜”之欲。踏进大唐不夜城,汉服穿搭不再是受众有限的圈层文化,战国袍、唐诃子、鱼龙服……此间,是一日看遍长安花鲜衣怒马;那畔,是一舞剑器动四方的鼓上佳人。塔影巍巍、灯光熠熠,熙熙攘攘的街道,成了天然的国风秀场,千年服饰的演变,在人潮涌动中铺陈。

将文化嵌入城市生活,还要多在延伸上做文章。本地人妙喻,西安修地铁就像是“开盲盒”。一条地铁线,挖出上百座古墓、串联几十个景点都不必惊慌,“施工队开头、考古队接手”的反转剧情更是变成了纪录片巨作。不夸张地说,西安文创的IP元素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其对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充分体现了“财大气粗”的“肆无忌惮”——从“唐风不倒翁”等常规摆件,到制作虎符、凤印造型的公交卡,甚至连地铁站都拥有自己特色的独立“站徽”……西安的历史文化,不仅在于城墙、楼阁的“看得见”,更深入当地生活,让公众“摸得着”“用得上”。诚然,西安文创的“财大气粗”难以复刻,但其从现有资源上寻求增量的做法,也为更多文创设计提供借鉴。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作为千年丝绸之路的起点,外联互通的基因根治在西安的城市发展中。近年来,西安将线下与线上结合,使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相映。一方面,推出系列文旅主题活动,数字赋能,进一步优化文旅体验,不断擦亮文旅特色招牌。另一方面,打通互联网渠道,科技做桥,构建在线宣传矩阵,在公众面前刷足“存在感”。对此,其他地区眼红西安“家底厚实”的之余,不妨将目光更多聚焦到西安做法上,在提升体验、整合宣传等方面展开更多思考。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刘硕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付迎红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刘硕
更多文章
付迎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