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沅陵号子唱响广州 非遗如何”走出乡土“引思考

非遗是在地的文化形态,那么,如果它们走出本乡本土,会否仍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非遗是与传统生产生活相连的的文化产物,如果语言不同、生活各异,它们是否还能唤起人们情感共鸣,让大家共享心灵相通的脉脉温情?


向上和金玲在暨南大学与同学们交流

日前在广州举办的两场非遗主题活动,或许能解答这些疑问。两场活动都聚焦来自湘西的沅陵号子和沅陵山歌,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播者、非遗研究者与公众一道,品味这个来自“异乡”非遗的魅力。

在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沅陵县七甲坪政协委员工作室、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及广东省惠州市维多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聚力高质量发展——‘新媒体+非遗’走进暨南大学分享会”上,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300余名学生带着手机、相机、摄影机,记录下这堂”不一样“的课程。

致力于做湘粤非遗宣传推广的非遗推荐官、资深媒体人、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政协委员金玲表示,就算是本地人,也可能很难说得清楚某个非遗项目具体是什么级别,或者它们的来龙去脉。这说明我们的非遗传播与普及工作任重道远,而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是价值无限。金玲介绍,沅陵的水运与沅陵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船工号子伴随着水运过程产生,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山歌则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质朴、高亢,是研究民族历史、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的重要佐证。

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沅陵山歌”、怀化市级非遗项目“沅陵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向上在现场演示了山歌与号子的唱法,讲解了其源流、结构、内涵等相关知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徐成也现学现卖喊起了号子,瞬间将课堂氛围点热。他说,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技术、新手段,让这些从传统生活中走来的非遗继续传承下去,值得深入思考。


向上与留学生交流

在体验环节,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戴嘉欣同学惊叹:原来湘西民族服装竟然这么厚重;来自莱索托的留学生莱素柯娜也穿上了民族服装跟着向上老师学习劳动号子,引来大家的阵阵掌声。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谷虹说,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使命,青年是未来,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通过大家学习的技能,以及青春活力和无限的创意,完全可以在非遗的传承、传播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金玲讲述沅陵非遗


热情的观众


次日,金玲和向上来到了广州市文化馆,参与面对公众的”非遗课来了“活动。这场场活动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沅陵县七甲坪政协委员工作室、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及广东省惠州市维多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铃儿响叮当文化传播工作室协办。活动中,向上老师以歌开场,他歌声嘹亮悠扬,感情充沛动人,大家仿佛置身于湘西山水中,感受沅陵号子、山歌的独特魅力,一下子点燃了全场气氛。他的这场”号子现场课堂“,有演绎,有讲解,把古老非遗的魅力展示得立体而生动。通过几段沅陵“劳动号子”的赏析,观众们纷纷上台体验这充满”魔性“的呐喊,向老师教大家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手往上时喊:“嘿”,手往下喊:“哈”……“嘿~嘿~嘿~哈~哈……”现场齐声伴唱,大家热情参与。


向上在现场演绎

在课堂的最后,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文创研发、生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向绍文向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赠送沅陵县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龙舟赛”文创产品《龙船鼓》,及怀化市级非遗项目“沅陵号子”文创产品《沅水号子》音乐水晶灯。

金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湘粤两地的非遗文化交流与推广。她表示,非遗来自民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也保留着最本源、最本真的文化基因。让湘西的非遗项目走进广州,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而观众的热情也表明了这种做法的巨大潜力。非遗有本乡本土的文化基调,也有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非遗的继续前行,需要自身的升级,也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本真与创新,乡土与世界,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应当共同为非遗的不断前行助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唐春翔 丁传文

图/主办方提供(摄影:许永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吴波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吴波
认真的直线。
更多文章
卜松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