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梁启超的家风家教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内的梁启超雕塑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近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广东哲学学会、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梁启超与中国的近代转型”暨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研讨会在五邑大学开幕。

“启超故里”如今已成为“侨都”江门的另一张城市名片。被称为“中国家教第一人”的梁启超,秉承祖辈的优良家风,结合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具体实际,借鉴西方进步思想观念,将儿女们都培养成才,书写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梁启超的家风家教,对现代的教育有何借鉴意义?记者进行了采访。


梁启超故里茶坑村新貌

150年前,梁启超出生于江门新会茶坑村,在此生活学习,接受文化熏陶,启蒙爱国思想;150年后,茶坑村的陈皮香味萦绕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附近,而在故居内的梁启超雕塑身后,远处的凌云塔依然耸立如前。


梁启超读书处——怡堂书室

“忧国忧民”是首要

儿女学成后都报效祖国

在梁启超故居的隔壁,正是其父在茶坑村办的私塾,这里成为梁启超最早接受文化熏陶,启蒙爱国思想的地方。

当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出“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陆信礼指出,在梁启超看来,传统意义的爱国观念与忠君思想密切关联,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由此梁启超指出,“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

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院士在评价梁启超时认为,父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不变的追求,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家风是梁启超“首要且最为重要的方面”。

梁启超的爱国言行,对儿女们产生了直接影响,他时刻向儿女们贯彻爱国理念,教育儿女“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梁启超的9个儿女中,有7人曾在国外求学或工作,但在梁启超爱国家风的影响下,他们在完成学业后都义无反顾地回国。“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情结。” 陆信礼说。

像“寒士”一样勤俭

培养儿女的吃苦精神

尽管梁启超在学界与政界都有相当地位,但在与子女的家书中还是多次提及梁家是“清白寒素”之家。

陆信礼介绍,梁启超讲的“寒士”家风,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以这种家风教育子女,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儿女的吃苦精神,借此磨炼人格,提高修养,以作为成就事业的基础。

1926年到1927年间,彼时在加拿大的长女梁思顺来信讲述生活艰苦,梁启超在回信时都宽慰:“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1928年,梁启超建议长子梁思成去条件相对艰苦的东北大学工作,在梁启超看来,“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而东北大学能够为梁思成提供磨炼吃苦的机会,更有利于他未来事业的发展。   

陆信礼认为,梁启超倡导的“寒士”家风,并不是要求儿女在生活中保持“极端困苦”的状态,而是让儿女像“寒士”一样勤俭生活,但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个人学问成才方面的花费是无须节省的。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内梁启超的雕塑

“保持多方面兴趣”

扩大充实生命内涵

梁启超在1927年《与孩子们书》中对梁思成说:“思成再留美一年,转学欧洲一年,然后归来最好。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尝试,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对此,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副教授表示,对多方面学问感兴趣,有利于养成完美的人格。而梁启超认为,做学问的人,学业占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业内容扩大充实,与生命内容的扩大充实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对学问保持多方面的兴趣,就是拥有了充实扩大的生命内涵,做学问的人都应该拥有广泛的学术兴趣,这也有助于养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精神。梁启超对儿女的这些教诲,至今对我们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内的梁启超雕塑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不喜欢学不必勉强

缺乏趣味的教育是梁启超不喜欢的,他最推崇的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当年梁启超曾经做过一次题为《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讲到,自己信仰的是一种“趣味主义”,这也是他的人生观,他做事都是本着趣味去做的。因此,他也会引导儿女们建立学问方面的趣味。

陆信礼向记者介绍,比如,在次女梁思庄的专业选择上,梁启超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希望女儿能够成为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先行者”。但梁思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对生物学并没有建立兴趣,得知这个消息后,梁启超在回信中告诉女儿,不喜欢学就不必勉强,做学问只有适合自己的性情才会事半功倍。在他的指引下,梁思庄后来选择图书馆学专业,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专家。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儿女的选择并不强求,而是反复征求他们的意愿;此外,为了激发儿女的学问兴趣,梁启超还从其他方面加以教育。1925年,梁启超在信中教育梁思庄“求学问不是求文凭”。当梁思庄的考试成绩不甚如意时,梁启超安慰她对待学业要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治学态度,“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


新修缮的茶坑旧乡府

与当代需求“结合”

以梁启超家风家教提高公民人文素质

“江门作为梁启超故里,近年来也创办了许多关于梁启超的学会期刊等,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五邑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翠叶告诉记者,当下对梁启超思想文化的研究,还应从两方面深入开展。

第一,是探源梁启超思想文化研究与现代观念契合方面。“比如当代公民的教育学素质、心理学素质等,这些在梁启超思想文化中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将梁启超思想文化与当代的需求结合起来。”

第二,是梁启超在家风家教方面有自己特点和作用,也有很多成果。“当前我们的社区建设、城乡建设,这些都涉及到现代化公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梁启超在家风家教对我们建设新城市、新农村具有很大意义。”

作为梁启超故里的小学,茶坑小学校长黄国俭表示,“启超故里”是茶坑村宝贵的文化资源,“启超文化”早已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内核。“未来,我们仍将坚持常态化开展启超文化特色教育,发扬梁启超家风家教,教育学生成为中国好少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 通讯员:江逸轩、江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 通讯员:江逸轩、江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蔡凌跃
更多文章
张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