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这句诗中的“三关”描述的就是广州珠江上的三块大石头,分别是浑圆如珠的海珠石、形似印章的海印石和如同出水山丘的浮丘石。据考证,浮丘石位于今天的中山七路附近。而昔日江中礁石所在地,历经沧海桑田早已变成陆地。浮丘石也在当年筑路扩城时被凿平,成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沉埋地下。
流花湖公园内,一块山石刻着“浮丘”二字。
“浮丘石”位于何处?古代广州城西江中一石岛
从地铁一号线西门口站出来,行至中山七路,眼前的西门瓮城遗址残垣断壁,充满历史厚重感,一块块红砂石砖有的已经风化损坏,有的覆盖着斑斑青苔,目之所及皆是历史的痕迹。繁忙的中山七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处遗址似乎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但它却在提醒人们记住历史,也见证了悠长岁月里浮丘石的起起落落。
西门口瓮城遗址,古时浮丘石距此不远。
浮丘石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小岛被珠江环绕,烟雾蒙蒙,水天无际,若隐若浮,形状似浮在水面的小丘,因而取名“浮丘石”。据地理学者曾昭璇(1921-2007,广州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考证,浮丘石故址大概在今西门口瓮城遗址往西约250米处,现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它东距西门口250米,其北端入将军里,南端至李家园。
中山七路车辆川流不息。古时珠江水面宽阔,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位于中山七路北边的芦荻街也可以证明浮丘石的存在。“芦荻”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其名字的由来皆因此处曾是芦苇丛生的水滨。据考证,浮丘石的位置正好在芦荻街附近。
宋文人方信孺《南海百咏》曾载:浮丘山“在郡西浮邱观之西,其高一丈五六尺,周四百余步。”《番禺杂志》云:“东边有井,旧为投龙之所。”按《罗山记》云:“浮邱,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山四面篙痕宛然。”可见唐宋时期这里还是江边。不过随着人口激增,且加上长期的水道冲积,到南宋后期,浮丘石与周围陆地连成一片。
浮丘石上曾建亭台楼阁“浮丘丹井”是清羊城八景
据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一书记载,古代,浮丘石四面环水,船舶纵横。据说,晋代的葛洪曾在浮丘山脚炼丹,山下有井,名珊瑚井,葛洪饮此井之水,当时有南海神从井中出,赠送一株珊瑚与他,因而留下“丹井”古迹。
在唐代和宋代,浮丘石上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主要是根据浮丘公的神话传说而建,这里开始有了人文印记。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广州经略使蒋之奇在浮丘石上建有朱明馆,馆中有挹袖轩、白云堂,又建玳瑁亭、挹袖亭,浮丘石一带成了广州城西的游览地。明代隆庆戊辰年(1568),为官耿直的陈堂遭贬,回到广州城奉母家居,筑亭馆于浮丘山麓,称朱明洞。
明万历八年(1580),侍读学士赵志皋谪官广州,当时浮丘石一带已是广野之地,前代所建的一切建筑都已没有了。赵志皋修建了朱明馆,馆中有浮丘和葛洪二仙祠,并塑了他们的像,又建造了紫烟楼、吹笙亭、大雅堂、听笙亭、晚沐轩、挹袖轩等。当时,吹笙亭前开凿了方池,池岸建一楼阁,栽种了各种花卉植物,后建留舄亭,这座小石山丘成为一处园林美景、游赏胜地。文士墨客在此开浮丘诗社,酬唱赋诗,吟诗作对。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督税太监李凤在浮丘石上大兴土木,辟地三十余亩,创建道观广仁观。明末,建于浮丘石上的广仁观被改建为浮丘寺,清道光初年的《广东省城图》标有此寺,可见当年颇有名气。
清代时,“浮丘丹井”是羊城八景之一。清代时期著作《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有“浮丘八景”: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揖袖轩、听笙亭,间植荔枝、梅、竹等,仕宦词客觞咏其间。
此地未开马路前,浮丘高出西关平原3米。20世纪50年代修筑中山七路时,浮丘寺被拆,浮丘石被凿,但地势仍较周围高。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浮丘石虽已不复存在,但人们可以通过遗址、路名追寻往日的历史。今天的中山七路人流如织,道路两旁坐落着售卖各种商品的小店,生活气息浓郁。浮丘石的故事也随着岁月变迁淡出人们的视野。
市民在流花湖公园浮丘小岛游览拍照。
“浮丘”之名流传至今流花湖公园内有一浮丘小岛
如今,浮丘石虽已不在,但人们却可以到流花湖公园的浮丘小岛观赏游览。流花湖公园是集游览、娱乐、休憩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1982年公园内建了一个湖心小岛,取名“浮丘”。
浮丘小岛四面湖水环绕,占地约5000平方米,岛上亭、廊、水榭错落有致,栽有多种棕榈科植物。植物、花卉、建筑和环境勾勒出昔日浮丘胜景,是人们休闲小憩的好去处。此外,浮丘小岛还是观赏炮仗花的胜地。每到初春时节,园里的炮仗花争妍斗丽,引得路过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热烈奔放的满园春色。
流花湖公园浮丘小岛四面环水,岸边绿意盎然。
撒豆成金的传说
“浮丘公、浮丘叔,两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担一束。”——童谣
悠悠岁月中,浮丘石也诞生过一段传奇。
《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浮丘山下住着一老一少,长者双目失明,人称浮丘公;少者也瞎了一只眼,人称浮丘叔。他们两人共一明目,在浮丘山上砍柴割草度日。邻居见他们生活艰辛,不时送些麦豆给他们。一天,邻居二叔婆又送来麦豆,浮丘公过意不去,两人你推我让,浮丘叔总算开了口,说:“麦豆我们收下,用来做种子,开荒种地。”
第二年春,浮丘公和浮丘叔互相搀扶着,到浮丘山下开荒。浮丘山的表土下全是红色砂岩,开荒十分艰难,浮丘公在前面掘,浮丘叔在后面播种,掘一下,行一步,种一穴,摸一摸。别人一天种3斤种,他们种一斤种需要3天。那年还遇上大旱,两人同一目,摸索着抬水浇地,日落回家时顺便挑回一担柴草,用来换盐度日。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收成的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种的是麦豆,收获的却是金灿灿的金豆,连那些豆秆都变成红白相间的珊瑚玉树。
为了报答邻居们的长期帮助,他们悄悄把这些金豆子撒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撒满了一街。那就是撒金巷,后来叫“积金巷”。这里还流传一首童谣:“浮丘公、浮丘叔,两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担一束。”自此,撒豆成金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
昔日曾见证当年浮丘公神话传说的积金巷已被拆掉了,如今只在光复北路附近留下一段花岗岩石地板。
文/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
图/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