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聚福,珠水含情。今天,在珠江之畔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已有188年之久的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庆祝建院188周年系列活动。
作为曾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西医教育史上开创无数“第一次”的高水平医院,该院始终坚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近年来锐意“突围”:党建引领,科研创新,培育人才,优化服务,医疗援助......在做好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努力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的院庆活动上,医院正式启用科研教学基地——仁济楼,为临床医生开展肿瘤免疫、移植免疫、非可控炎症、自身免疫等科学研究提供助力。当天,建院超过150年的国内三家著名医院负责人也首度相聚在中国西医教育肇始之地,共论医院的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恍如时空交错,为与会者思考当下医学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历史参照系。(详见后续报道)
中国第一家西医院院庆当天,医院员工和路人纷纷留影纪念。
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为1835年11月4日成立的眼科医局
“新时期医疗工作的重点与改革论坛暨百年耕耘•薪火相传”研讨大会
现场直击
百年名院“扩容” “仁济楼”启用
11月6日上午,在见证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88载发展史的仁济路上,该院启用新的科研教学基地——仁济楼(见下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仁济楼于2019年9月奠基动工,2023年11月正式启用。大楼占地面积为25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757平方米。大楼含地上5层、地下3层,其中地面一层为零磁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医工融合研究中心、公共会议室、学习室,地面二至五层为该院医学教学科研基地,配置了相应的实验室分区,以便开展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区域内配备了完整的生物医学测试服务平台。仁济楼将进驻一批人才专家,对肿瘤免疫、移植免疫、非可控炎症、自身免疫等方向开展研究,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兰平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依托仁济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开展免疫相关疾病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的同时,打造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基地的做法,是对学校推动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思路的充分实践,希望医院能够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优势,搭建更多高水平科研、诊疗平台,实现临床和研究的良性循环,培育出能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成果,助力中山大学医科发展进步,为健康中国行动作出更大的贡献。
“零磁医学”助力,心脏猝死或有更灵敏检测手段
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院士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见下图)。房建成院士及其团队将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团队携手,共同开展弱磁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合作,推动医工融合发展。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科研团队成为首个进驻仁济楼的合作单位。据了解,目前这一医工融合研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同步推进中。
房建成院士介绍,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开展的“零磁医学”,具有精确检测人体功能信息的优势,可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开辟新途径,有望解决疾病早期诊断与预警预测机制等重大难题。
工作人员示范极弱心磁测量技术
“医学成像是医工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心电生理学是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在院内计划实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希望通过与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的合作,共建零磁医学研究平台,充分挖掘极弱心磁测量技术在心电生理学上的应用,探讨其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和诊断价值。
数据说话
数一数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逸仙记录”
从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到今天越秀区沿江西路107号,始建于1835年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不仅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中国西医教育的发源地,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
创中国西医无数第一
★1835年 首例眼疾手术
★1836年 实施首例截肢术
★1837年 我国第一例乳腺癌切除手术
★1844年 首例膀胱取石术
★1847年 首例乙醚麻醉
★1848年 首例氯仿麻醉
★1850年 首例病理解剖术
★1875年 首例腹腔内肿瘤切除术
★1892年 首例剖宫产
★1901年 首张X光片
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留学生、第一个女医学生、第一本医学杂志生;
从这里走出的医生,创建了国内多个先进医疗机构,其中有——
上海仁济医院前身,
北京协和医院前身,
柔济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前身),
中国第一间精神病院——惠爱医院(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光华医学院(中国人自建自办的第一间西医学校),
广东公医学堂(中山大学医科的起源之一)、
“广州中央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
华南肿瘤医院(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临床科研结硕果 辐射带动显担当
矗立珠江之滨、见证近两百年时光流转的百年老院,如今在院区布局上已实现“两地三院区”跨越式发展:广州的北院区、南院区,汕尾的深汕院区(深汕中心医院),实现均质化发展,诊疗和科研辐射周边地区。
刘超副院长介绍,如今,作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承担单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国内少见的同时具备肝肾心肺器官移植资格的医院,现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16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在医疗服务、科技创新、辐射带动等方面不断体现高水平医院的担当。”刘超介绍,医院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拥有2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年度科研经费超2.6亿元,研究成果曾入选Science“世界十大科技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度入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医院连续多年进入全球自然指数研究型医院百强,最高排名全球第65名。
★构建优质医疗资源输出体系,推动深汕中心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近五年在CNS主刊发表10篇论文,转化知识产权49项,推动科技成果服务社会。
★创造性提出“肿瘤生态学说”。
近年来,宋尔卫院士团队创立了保乳改变肿瘤周围组织免疫微环境有利于更好根治乳腺癌的“肿瘤生态学说”,引起国际瞩目。在该学说指导下,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率先开展以保器官、保功能、激发免疫为特征的微创智慧外科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成功率,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2.5%,超越欧美顶尖医院水平,世界领跑。2023年,由宋尔卫主编的《Tumor Ecosystem》(《肿瘤免疫学》)被国际著名出版机构Springer Nature出版,该英文著作首次全面系统阐述“肿瘤生态学”理论,业界评价“该学说将推动癌症治疗新一轮革命”。
文/任珊珊、黄睿、刘文琴、林泽峰
图/陈忧子 部分图片由医院提供
视频/陈忧子
编辑/李津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