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被“裹”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都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严格管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管教反而可能导致孩子的发展受阻,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11月4日,由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办的“心灵护航成长帮扶”第三场家庭教育讲座《我们一起成长,亲密沟通之旅》在越秀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由暨南大学特聘校外导师徐嘉莉博士主讲。

活动一开始,徐博士邀请了一位家长上台扮演“孩子”,并使用纸巾作为象征性的束缚,将“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看到也无法动弹。当亲身体会到被过度约束的不适之后,家长们都深有感触,深刻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过多地束缚他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沟通。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共有23名来自越秀区未成年人家庭以及志愿者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徐博士通过互动环节和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家长们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积极沟通的重要性。

活动一开始,徐博士邀请了一位家长上台扮演“孩子”,并使用纸巾作为象征性的束缚,将“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看到也无法动弹。这一形象表达了家长过度管教的方式,揭示了这种管教方式对孩子成长的束缚。它强调了过度管教的负面影响。

当孩子被过度束缚,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潜力,甚至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学会适度地管教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徐博士提到家庭难免会有冲突的时候,家长有时会忍不住唠叨、批评孩子,随后进行了一个小互动,让家长在纸条上写下对孩子不满时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让孩子写下最不想听到的话语。

徐博士邀请小朋友来扮演“家长”,家长则扮演“小朋友”;“家长”们纷纷上台指责“孩子”,说道:“这个题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做错呢?”“不准玩游戏,快点学习”“你怎么还在看电视,快去做作业”“不要老是出去玩”……

互动结束后扮演“孩子”的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小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脆弱的,作为家长我们要换位思考,多点耐心去教育孩子,和孩子好好沟通,尽量理解孩子”,互动环节和角色扮演让家长们亲身体验了积极沟通的益处,也让他们认识到改变沟通方式的重要性。

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听?徐博士让家长运用“我觉得、我希望、我相信”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们都很积极地表达心中所想,迸发出相互交流的火花。小珊妈妈说道:“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恼火,我希望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相信通过慢慢地改变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去理解孩子,良好的关系就能建立起来。”

徐博士还让家长两两一组,运用句式相互进行演绎表达并反馈彼此听完之后的想法,家长们都积极地进行发言交流,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徐博士强调作为家长不要对孩子说伤自尊和羞辱的话,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安全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同时对孩子表达肯定、支持、赞美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何与孩子建立好关系呢?徐博士从价值感、安全感、自我认同和模范对象四个方面提出了做法,带着爱,接纳和理解孩子,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多对孩子表示认可。

讲座到了尾声,徐博士邀请了家长们分享本次讲座自身的收获和启发。小杰妈妈分享道:“孩子很多时候无法感受到我们的辛酸,可能出现一些矛盾就容易责骂他们,我觉得我可以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好好沟通,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爱他们的。”

小欢妈妈感悟道:“日常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感到心烦,没有明确地与孩子表达,当我们将具体的事情、当下的感受、产生感受的原因,以及希望达到的具体目标,都与孩子明确地表达之后,相信孩子的思维会很清晰,知道妈妈的感受,这样就能做到有效的沟通。”

此次“心灵护航成长帮扶”第三场家庭教育讲座的顺利举办,得到了第四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资助,以及广东中农木棉红爱心社的支持。活动不仅为越秀区未成年人家庭提供了宝贵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积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杨欣
更多文章
彭文强
更多文章
莫伟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