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民乐如何“出圈”?傍江东小学给出答案|“禺”韵悠扬

今年,番禺区举办一系列以广东音乐为首的民乐文化活动,推动广东音乐在番禺的传承与发展,擦亮文化品牌名片。事实上,活跃在民间、被街坊邻里熟知的私伙局同样在为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番禺私伙局十分兴盛,民间活跃着100多个私伙局,除了在沙湾,番禺几乎每个村都会有一个私伙局,番禺街坊对私伙局表演喜闻乐见。每逢盛大节庆,很多村都会安排“做大戏”节目,欣赏粤剧粤曲表演早已成为番禺街坊的爱好和习惯。


本期,记者走进各街镇大大小小的私伙局,寻找私伙局伴奏乐手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访驻守在村头巷尾的街头唱局、聆听祠堂里的悠扬粤曲声、对话私伙局里常年活跃的“戏痴”、了解私伙局如何破解“经营”难题、看“00后”接续粤剧薪火......探秘番禺“私伙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近年来国潮兴起,让传统文化跨越千百年的时光,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光芒,具有400余年历史的广东音乐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了解。在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的番禺,有一支农村小学少儿民乐团,自2003年成立至今,参加演出或比赛400多场,获奖无数,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一所农村小学是如何让民乐“出圈”的呢?傍江东小学给出了一个借鉴的答案。


傍江东小学少儿民乐团

20年400多场演出比赛获奖无数


每周一至五的中午上课前、下午放学后以及周六全天,傍江东小学都能传出节奏明快、悠扬动听的乐曲声,那是傍江东小学少儿民乐队训练时间。说起这个小学的民乐队,村里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在傍江东小学上学的大部分孩子都学习过其中一门乐器。



傍江东小学民乐团成立于2003年5月,在各级教育及行政部门以及傍江东村委会的支持下,这20来年中,民乐队也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水平艺术团,配备高胡、扬琴、阮、竹笛等乐器200多件,现有团员200多人。傍江东小学也打造成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丝竹文化校园,先后被评为番禺区传承岭南文化“一校一品”特色学校,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广州市第二批艺术教育重点基地,广州市器乐教育先进单位。2021年3月,该校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10月12日下午2点,当时正值民乐队中班在训练,记者在四楼排练室看到,数十平方米的排练室里摩肩接踵,80多名同学坐得密密麻麻,加上每人一件乐器,想要在里面移动举步维艰。有限的场地空间并不影响学生们排练,清越的扬琴、婉转的二胡、清亮的琵琶、悠扬的长笛……不同乐声彼此融合,同学们饱含真挚的情感让人沉醉。



傍江东小学副校长李海荣介绍,该乐团自成立以来,参与各级比赛或展演超400场次,屡获佳绩。曾获2021年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2018-2022年广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金奖等好成绩,2020年被评为广州市首批中小学校高水平艺术团;2018、2022年被评为番禺区中小学品牌社团。


李海荣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东音乐,傍江东小学于2017年成立广东音乐团,团员20余人从学校民乐团中挑选而来,每周六专注于广东音乐的训练,由星海音乐学院陈美力老师亲自执教。广东音乐节目曾获2019-2022年广东音乐邀请赛金奖、2019-2023年广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金奖、2020年广东省广东音乐交流展示一等奖、2021年和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地方音乐交流展演一等奖、2021-2022年连续两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取得这般优异的成绩得益于傍江东小学高度重视培育民乐队员梯队力量。李海荣告诉记者,学校民乐队分大中小三个梯队,“大班是比赛队伍,中班队是后备队伍,小班是基础培育队伍。”此外,专业师资团队也不容小觑,老师们均来自广东民族乐团,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团体,学生每周能免费上专业小组课。



“我们的目的是将广东音乐发扬光大,既然学校搭建了这个平台,那就让学生每天摸一摸乐器、听一听乐曲,潜移默化中陶冶音乐情操。”为了让队员们获得更多的音乐熏陶,学校还经常带学生到二沙岛星海音乐厅、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观看音乐会、广东音乐专场的表演,听讲座等,以获得音乐熏陶。”李海荣自豪地表示,“他们现在能随时开一个音乐会的。”



除了注重技艺培养,傍江东小学还逐渐重视学生创作水平的提升。李海荣表示,傍江东小学通过课题形式鼓励孩子“以歌配画”进行创作思考,已积累了30多首学生创作作品。接下来,学校打算将这些作品汇编成集,以留下孩子们努力创作的足迹。


“创新很重要。”李海荣表示,番禺具有创作《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经典名作的土壤,因此他们在培育学生传承广东音乐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目前学生们创作的水平有限,但傍江东小学仍将坚持培育学生深入了解广东音乐的背景知识、作曲技巧等,为学生创作广东音乐打下坚实基础。”他说。


“拉”“弹”出来的宝藏姐弟

音乐之路比学赶超 渴望同台演出


作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傍江东小学已培育出不少热爱广东音乐的学生,曾钰婷、曾建雄姐弟俩都是当中的佼佼者之一。



与其他一年级就加入民乐队的同学不同,曾钰婷三年级时才进入民乐队,由于当时扬琴组缺人,她便去了学习扬琴。正是从那时起,她与扬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前,曾钰婷学了三年钢琴,有了前期乐理、乐感的基础积累,学习扬琴时手到擒来。在合奏表演中,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六年级时开始注重独奏表演,小学毕业后依然继续回母校加入“五架头”大班学习组合演奏。


2019年,曾钰婷初次登上国际舞台参加第一届国际扬琴音乐节,获得金奖。今年,她参加第四届国际扬琴音乐节,获得内地/独奏类·非专业青少年1组杰出金奖。曾钰婷告诉记者,她很享受舞台的感觉,自己在台上沉浸演奏时,仿佛全世界只有她独自一人,脑子里会产生一个情景氛围,她想要表达的情感随着曲子音符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感悟,曾钰婷对广东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广东音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风格独特,比如在北方民乐中高胡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在广东音乐中,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在整个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她说。


《孤岛极光——处女座》是曾钰婷最喜欢的一首曲子,这首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流行音乐元素在扬琴音乐中的运用,也成功地展示了扬琴抒情性的一面。曾钰婷说,当她情绪低落时,经常弹奏这首曲子,积压心中的情绪和压力会随着音符飘扬释放。“每当遇到一些挫折心情低落难以释怀,而且不知道怎么说出来时,只要去弹下琴就好了。这首曲子旋律起伏,时而悲伤、时而振奋、时而激扬,一首曲子下来,我的内心也倾诉舒畅了。”



练琴难免枯燥,但曾钰婷却视其为“家常便饭”,与其说是练琴,不如说是在“玩”广东音乐。上初中后,她所在的学校没有民乐队,但她仍然回到母校傍江东小学加入广东音乐“五架头”组合演奏队伍,利用放学后以及周末的时间坚持练习,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或演出,积累更丰富的舞台经验。


高中后,曾钰婷对自己的音乐之路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她听从了家人的建议选择了文科,但她没有放弃音乐专业学习,在保证完成文科学业的同时,抽出时间自学音乐专业课程,文科与音乐两手抓。作为文科生曾钰婷没有专业练琴场室,但只要一有空她便拿出琴竹,“脑补”出一台扬琴,在桌上练习敲击,保持乐感。如今只有周末放假两天回家才能摸琴,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以防止手生疏。



对于未来的目标,曾钰婷把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或星海音乐学院作为奋斗目标。她还加入了亚洲扬琴协会,期盼有一天能为向世界传播扬琴以及广东音乐作出自己的贡献。


与外向活泼的姐姐相比,正上初一的弟弟曾建雄稍显不善言辞。在曾建雄看来,小学阶段超越姐姐成了他的目标。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给全级每个人发了一份参加民乐团申请表,在选择意向乐器时,他选择了高胡和笛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曾建雄征得父母、老师的同意,顺利进入民乐团学习高胡。



曾建雄有较高的音乐天分,他学习乐器很快,在三年级时,同龄人还在小班他已经跳到大班,四年级就开始了“五架头”学习。小学阶段,曾建雄参加的演出和比赛获奖无数。但他却说,自己最想和姐姐同台合奏演出一次,这将会有不一样的意义。


每个周末放假,两姐弟就会把家当舞台,在同一个房间里,一个弹扬琴,一个拉高胡,各自练习着不同的曲子相互“干扰”和“影响”。“长时间坐着练习也会很枯燥,一起练习既是陪伴,也是为了相互督促,锻炼提升专注力。”曾钰婷说。


傍江东小学副校长李海荣

民乐队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傍江东小学少儿民乐队发展至今,副校长李海荣可谓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1996年,李海荣毕业后就到傍江东小学任职音乐老师;2003年学校组建少儿民乐队,他带着民乐队一起经历成长瓶颈的阵痛和突破发展的艰巨。20年弹指一挥间,从20年前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成为广州市少儿民乐领域的一面旗帜,李海荣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与民乐队一同发荣滋长。



事实上,李海荣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民乐并非他的专长,该如何去做,并无经验可供借鉴,他也同样是边学边做。在民乐队创立之初,傍江东小学邀请了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何滋浦指导教学,有正宗广东音乐人的引领,民乐队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民乐队发展壮大,师资需求不断增加,李海荣便吸纳更多专业老师到校开展教学,民乐队的演奏水平逐渐高了起来。


众所周知,民乐乐器的价格并不便宜,在民乐队成立之后,学校配备了数十个乐器,李海荣也自费购买了多个乐器,除了用于自己学习训练,也无偿提供给学生拿回家练习。“我的教学理念是让每个孩子都享受‘阳光雨露’,只要那个学生是爱好的,我可以把乐器调好音送到他家里,尽力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学习。”李海荣说。



一个完整的民乐团包含吹奏、打击、丝竹、弹拨、拉弦五大类乐器,数十件乐器每天都被吹拉弹奏,断弦、走音等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调音、修乐器的工作成为李海荣的“头等大事”,每次小班训练前,训练室里的景象都是同学们拿着乐器排队给李海荣调音,多年来,李海荣练就极速调音技能,10分钟就能将几十个乐器调好音。调音是学习乐器的必备技能,李海荣对此非常重视,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对大班学生的调音也不仅亲力亲为,他要求大班的学生都配备调音器,大班的学生必须自己给乐器调音准,用他的话来说“小班亲自喂食、中班用奶瓶喂着吃、大班自己动手吃”。



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李海荣总是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修乐器。有一个场景让傍江东小学江焕媚老师记忆犹新。她说,有一天晚上加班,李海荣给学生维修破损的笛子,给笛子上完胶水后,需要用手固定使其凝固粘合,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双手左右开弓,左手固定笛子,右手执笔做其它工作。


江老师告诉记者,其实修乐器可以找外面专门的维修师傅,但李海荣多年来都坚持免费帮学生维修,一来节省费用,二来不想耽误学生学琴,将琴送出维修寄回,一来一回耽误几天练习时间。“对于学生的事情李校总是很上心,加班加点是他的常态,学校最后离开的一个人基本都是他。”江老师说。


李海荣担任副校长后分管安全、人事等工作,白天上音乐课、民乐队排练,一些行政工作只能加班完成,如遇演出或比赛,他更忙得不可开交。“李校是一个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人,民乐队每次比赛的报名准备、租车订餐、与家长沟通、联系义工等细小的工作,他都尽量亲力亲为,演出回来后,他都会等到每位参演同学的家长在群里报平安他才放心离开学校。”江老师说道,李海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敬业精神让所有老师学习和崇拜。



傍江东小学校长肖伟锋也是一名音乐教师,他深知管理一个200多成员民乐团队的难度。“平时教学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但乐团三个梯队的管理还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如督促小朋友进行视频打卡,每月为优秀队员颁发表扬信,各种表演及比赛的组织安排,乐器的维护和修理,与家长的密切沟通等等。乐谱整理工作量也很大,一首曲少则几个声部,多则几十个声部,有些还得亲自打分谱。让一个这么大规模的民乐队运行顺畅、屡获佳绩,李校一人挑起了五六人的活。”肖校表示。


李海荣每天的工作安排几乎无缝衔接——早上8点到校,上午上课及完成行政事务,12:45吃饭,饭后午休20分钟,13:40准时出现在民乐队训练室,训练至14:25结束,继续上下午的课,16:30民乐队继续排练,18:00学生放学后修琴、调音,晚饭时间通常在晚上八九点。就在记者采访李海荣的前一天,他为了给民乐队准备申请参加全市中小学美育成果汇报展演活动的材料,工作到凌晨3点才离开学校,原本只需一份材料,为了尽最大机会被选上,李海荣用心准备了两份申报材料。“只要能让学生上台,我都会抓住机会。”他淡淡地说。


有这样一位同窗兼同事,肖校长既钦佩也感心痛。“如果没有李海荣老师,即便有再多的资金、人才支持,傍江东小学民乐队亦非原来这个民乐团,他就是这个团队的‘魂’。”肖校认为,李海荣所做一切的初心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傍江东小学很多学生因为参加了民乐队,让升学之路有更多元化的选择,甚至启蒙了人生音乐梦想。李海荣手机里有每一个民乐队同学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们对他的认可和信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只要民乐团有比赛或演出需要家长义工,家长们总会齐心协力报名干活。“这些年来总共400多场表演、比赛,每一次我都在场,只要看到我在,学生就会很放心。”李海荣视民乐团为他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并非团队的“魂”而只是一个参与者,做好每一件事情,“孩子”吸收足够的养分,自然生根发芽,一切都水到渠成。



傍江东小学的“丝竹文化”不仅浸润全校园,甚至产生辐射引领效应,番禺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广东音乐教育,让更多学生接触学习本土音乐文化。傍江东小学9名普通老师自发组建了一支教工民乐队自娱自乐,前年参加广东音乐邀请赛还获得银奖,“连教职工子女都快可以成团了”李海荣笑称。“广东音乐发源地就在番禺沙湾,我们作为番禺的学校,有责任将广东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李海荣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文图记者 古晓彤】

【编辑 吴永秀】

部分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