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专家齐聚广外,共论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了解到,10月2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在该校举行。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建言献策。本次研讨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焦方太教授在致辞时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大力培养卓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广外是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校,应坚持以“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广外所能”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国家和广东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广外智慧和广外力量。


研讨会演讲分两个环节进行。在研讨会演讲第一环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童兵围绕《“新文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路径的拓展》,对什么是“新文科”,为什么要建设“新文科”,怎样建设“新文科”以及如何在“新文科”建设中拓展新闻教育改革路径展开深入阐释。他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的是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社会科学家等,要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用人文关怀和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学生,拓展新闻教育改革的“新文科”建设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围绕《国际传播教育也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体现在教师向学员授课的课堂讲授上。教师授课时,可以把中国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创新融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参与中国故事的热情。二是要体现在课外的参访活动,甚至是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中。中国式的故事,需要一点一滴地讲授和传播,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和耐心,才能形成有温度、有角度、有力度的中国故事多级传播。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明洋教授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地方”视角》,立足山东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要求,提出当前山东国际人才呈现全局性下的“地方性”、高端性下的“基础性”、统一性下的“特色性”三个特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既要突出地方特色,聚集传统文化的传播主线,也要培育地方模式,开展校政、校企、校媒、校校合作。

在研讨会演讲第二环节,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围绕《城市国际传播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以重庆国际传播学院为例,探索国际传播重心下移与城市国际传播的意义,以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他表示:充分做好区域和地方国际传播,才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晋升教授围绕《国际传播亟需培养中国芯国际范人才》,提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强调了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既要着力打造“中国芯”,还要重点打造“国际范”。最后,他表示中国芯要讲好中国之“道”,学生不仅要了解国外的文化,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具备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侯迎忠教授围绕《马新观引领下的湾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探索》,以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国际化培养创新四个方向为切口,深入探索了在湾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创新改革。他提出“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培养理念,以及“以赛促学、以练促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多方位展示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成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 通讯员王瑜

图片由学校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欣潼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林欣潼
更多文章
王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