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体验,跟着大石街非遗传人“寻迹”大石文化!这些大石历史你知多少

在大石,有一句顺口溜:“大石有三宝,茨菇、马蹄、灯芯草。”其中的灯芯草,已成为本地的独特文化。不说你可能不知道,大石灯芯草制作工艺与番禺飘色、广绣齐名,同是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22日,在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的指导下,大石街传统文化保育宣讲团联动大石灯草文化协会、大石小学明芯灯草工作坊和大石街社工服务站在大石灯草文化协会和大石民俗馆开展了传承大石街灯芯草文化体验活动,共吸引大石街15对亲子家庭学习体验大石灯草文化。




听非遗故事,品非遗文化


“大石有三宝,茨菇马蹄灯芯草,灯芯草淡淡的草香味,是很多大石人共同的回忆。这个细长直不起眼的草,在以前是很多大石人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它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石人。”大石街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番禺大石灯草文化协会副会长廖景添向大家介绍大石灯芯草的历史。



亲身体验制作灯芯草,做非遗传人


“灯芯草采割晒干后,需要浸泡两到三个小时,直到草身发胀,用草挑刺破灯草,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拉开,灯芯即脱出,而剩下的灯芯草外分草壳和花尾两种,它们也有不同的用处。”现场几位大石街传统文化保育宣讲团的志愿者指导参与者学习制作灯芯花,让参与者近距离接触灯芯草,“简单来说做灯芯花的步骤为挑草、绕灯芯球、串花、捆花和扎花。”


“其实制作灯芯花真的很考验耐心。”学员李同学与社工分享道。“刚开始我试了几次都不成功,芯很容易断,后来志愿者阿姨亲手教我,说不能心急,试了几次我自己也会制作灯芯花啦。做事情的确不能急躁,今天收获满满。”



参观大石民俗馆,实地了解大石文化


活动中,番禺区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大石灯芯草制作工艺传承人范翠燕老师还带领参加者参观了位于大石小学内的大石民俗馆,馆内保留了当年大石灯草交易市场的门楼石碑“灯草市”,通过雕像再现当年趁墟的场景,边上展馆还陈列展示“大石夜色”“隔基祠堂”等大石相关历史文化,让参加者更好地了解了灯草文化历史和灯芯草的生长过程。



通过组织本次灯芯草文化亲子体验活动,亲子家庭们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灯芯草的制作工艺,了解大石街灯芯草文化,提升了参加者对大石街灯芯草历史、文化的兴趣。另外,在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亲子共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多D


灯芯草的作用


从明清时代开端,在大石官坑、会江、诜村、猛涌、礼村、植村、河村、山西、东联等地,有不少家庭妇女在农作之余都从事“灯芯花”手工艺制造。灯芯草的制造工艺繁复而精深,多数由妇女来操作,她们视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用于点油灯用。灯芯草的芯可以做油灯的灯芯(故名灯芯草),在以前电灯未能普及时常用。将草晒干后,取其茎的中心部分,割出的灯芯长约0.5-1米,用红纸包成一扎。


二是药用。灯芯草具有清热利尿、消炎、安神镇惊功能,在儿科中药方中常见灯芯草这味药。将削脱的茎壳反复卷折成一寸来长,再以灯芯缠绕捆扎使其稳固,编成灯芯花。


三是用于制作灯芯草工艺品。如今,灯芯草最主要的用途便是药用价值,需将收割的灯草绕成灯芯球方可出售,而这门制作工艺是大石区域独有的,当地传统的制作工艺。大石人根据灯芯草的药用价值,将灯芯草开发出灯芯草药膳、灯芯草儿童药浴包等产品。


(资料来源:大石小学)


坐落于大石小学内的大石民俗馆保留了当年大石灯草交易市场的门楼石碑“灯草市”,通过雕像再现当年趁墟的场景,边上还有一个“聚舍”馆,陈列展示“大石夜色”“隔基祠堂”等大石相关历史文化。


大石民俗馆。


拱形圆门——大石墟。


还原20世纪50年代初大石特有的商铺(茨菇、马蹄、灯芯草)。


20世纪50年代初,各家各户的家舍摆设。


大石种植灯芯草和挢灯草花(制作灯芯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家家户户家庭妇女、小孩在农作之余挢灯芯花,逐渐形成规模,一代代传承至今。


雕塑《传承》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三代挢灯草花的场景,通过祖孙三代的不同动态表现了挢灯草花的整个过程。


雕塑《传承》。



雕塑《趁墟》——表现的是爷爷和孙女赶往“灯草市”趁墟(赶集)路上的一个情景。“灯草市”是大石曾经的一个大规模灯芯草交易市场,每逢墟日,四乡云集,鼎盛繁荣。


大石小学里还开辟了灯芯草、茨菇、马蹄种植田。


【记者 马晓惠】

【通讯员 司徒文威】

【编辑 陈钰】

图片来源:司徒文威 吴启鹏 提供

消息来源:大石街宣传办、大石街社工服务站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