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远洋贸易无不依靠深水良港,而天然良港往往可遇不可求,人造良港则需要将海底的泥沙、岩石挖掉,对航道进行疏浚,以满足货轮满载时仍有足够的吃水深度,这时,性能强大的绞吸式挖泥船便不可或缺了。
天鲸号在非洲建港口
广西钦州,穿越晨曦的海雾,记者登上了正在钦江入海口施工作业的“天鲸号”巨轮。这座自航绞吸式挖泥船2010年建成下海,总装机功率20020千瓦,其中绞刀功率4200千瓦,建成时挖泥效率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2017年10月3日,正在国内施工的“天鲸号”接到一项任务,启程奔赴非洲加纳,投身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建设。面对首次出国施工的任务,临行前,全体船员都站在一起宣誓,鼓舞士气。至2017年11月,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中国鲸”来到了西非国家加纳。
加纳的特码港是西非重要的枢纽港,但当地的施工海域遍布硬度60兆帕的岩石,普通挖泥船根本束手无策,只能放弃施工。
“当时先有其他疏浚公司参与开挖和疏浚,干到最后,因为岩石太硬,实在开挖不动了,国内就派来咱天鲸号去啃下这块“硬骨头”。放眼只有‘天鲸号’能啃这块‘硬骨头’,‘啃骨头’要求船只的搅动功率、开挖强度非常大,才能挖掘这种高强度的岩石,否则根本开挖不动。”周福华说。
为了搅碎海底坚硬的岩石,当时的“天鲸号”特别注意“武装牙齿”,“啃硬骨头”时绞刀齿消耗十分快速,而绞刀齿的拆卸安装全靠人工,每岗6小时要换齿100个左右,一天下来船员们就要换400个,而每个绞刀齿有约15公斤重,这也让船员体力消耗非常快,再加上船员对当地气候和饮食不适应,一些船员很快累倒了。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和船员的生活情况,后勤人员从附近的华人商店买来了中国人爱吃的食物,大家的饮食逐步改善,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最终,加纳特码港的工期比预计快了三分之一。2018年11月1日,“天鲸号”完成了加纳的施工任务,正当不少船员以为可以返航回到祖国时,“天鲸号”又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帮助肯尼亚拉姆港做疏浚和扩建工作。
周福华告诉记者,“天鲸号”于2018年12月到达肯尼亚,一直到2021年5月完成拉姆港的施工任务,才回到山东威海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在肯尼亚北部曼达湾畔,有一片热带岛屿,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圣地——拉姆岛。拉姆港便坐落于此。当时,肯尼亚决定在拉姆岛建造一座大型港口。施工面临两个重要的难题:一是基建的原材料需求量特别大,二是需要在拉姆港疏浚出一条500米宽,17.5米深的航道。但因为肯尼亚在疏浚船方面技术落后,海面以下又是非常坚固的岩石,普通的疏浚船根本没办法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在这种背景下,肯尼亚就求助我国的天鲸号疏浚船。
“天鲸号”来到拉姆港后,不仅通过自身强大的疏浚能力帮助拉姆港疏通了航道,其吸出的大量土方和碎石,也成为了当地用于建造港口设施的原料,一举解决了两个难题。
周福华说:“我们在肯尼亚施工期间,海底的岩石非常硬,虽然我们的挖掘功率已经比较大,但是在挖掘时,我们仍能感到船体的抖动比较大,绞刀上下跳动的幅度也较大,面对这样的工况,我们采用小挖深的方法,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去啃挖这些岩石,我们还在泥泵吸口处安装了挡石板,防止过大的石头进入泥泵产生堵口堵泵,从而保证了施工效率,我们想了各种办法来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天鲸号在非洲施工
“在肯尼亚施工期间,正好赶上国际疫情肆虐,全体船员因为疫情爆发,很多船员弟兄都持续坚持了十几个月,最长的是十五六个月无法换班,加上肯尼亚本身也是炎热、高温的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也比较大,我们在出外干活和在甲板干活时,都非常艰辛,当然,我们做好了充分的保护。我们的后勤保障也做得很好,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周福华说。
2019年,还正逢“天鲸号”五年特检,在肯尼亚施工的“天鲸号”开启了首次海外大修作业。周福华介绍,在国内很多港口都可以为“天鲸号”提供修理服务,“天鲸号”只需就近修理即可,但肯尼亚所能够提供的修船装备和技术十分有限,主要工作还是要靠船员自己去完成。经过20多天船员们轮班维修,“天鲸号”的首次海外大修顺利完成。
2019年对于天鲸号确实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天鲸号”系列装备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