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热爱相聚,大石街这个乐社成立已超40年|“禺”韵悠扬

今年,番禺区举办一系列以广东音乐为主的民乐文化活动,推动广东音乐在番禺的传承与发展,擦亮文化品牌名片。而活跃在民间、被街坊邻里熟知的私伙局,同样在为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添砖加瓦。作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番禺私伙局十分兴盛,民间活跃着近百个私伙局,特别是沙湾,几乎每个村都会有一个私伙局,番禺街坊对私伙局表演喜闻乐见。每逢盛大节庆,很多村都会安排“做大戏”,欣赏粤剧粤曲表演早已成为番禺街坊的爱好和习惯。


本期,记者走进各街镇大大小小的私伙局,寻找私伙局伴奏乐手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访驻守在村头巷尾的街头唱局、聆听祠堂里的悠扬粤曲声、对话私伙局里常年活跃的“戏痴”、了解私伙局如何破解“经营”难题、看“00后”接续粤剧薪火......探秘番禺“私伙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目前,大石街辖内还隐藏着几个私伙局。会江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曲艺爱好者成立了文娱组,也就是如今会江村和谐乐社的前身。会江村和谐乐社是附近一带少有的曲艺社,至今依旧很活跃。


每周的周四、周日晚路过会江村委,经常能听到旁边的楼房传来悠扬的粤曲歌声。梁结女,会江村和谐乐社社长,土生土长会江村人,被村民称为“女姐”。在女姐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这个排练基地。



历史:成立超40年依旧活跃


“会江乐社很早就有了,大概在1983年成立,当时我家公家婆就参与了乐社的管理,2002年的时候,我从家公、当时的社长手中接过来。”女姐自2002年成为村干部,就开始管理和谐乐社,至今已有21年。


女姐参与乐社的管理,不仅是因为村干部的责任,更是源于一份热爱。从小,女姐就喜欢跟着文娱组学唱粤曲,20世纪7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便考入广州市粤剧团做演员。女姐回忆道,“当时交了学费,学了差不多3年,但唱粤剧赚的钱很少。”后来,女姐当过老师、做过生意,再后来接过月社社长的责任,让乐社至今保持着活跃。



据悉,会江村和谐乐社目前约有成员18人,最大的80多岁,年轻一点的50多岁,包括女姐共有三人曾在广州市粤剧团做过演员,都是乐社的活跃成员。如果能够凑齐乐器师傅,乐社一般会在周四、周日晚进行排练。“只要是爱好者,即使是外地人都可以参加,像附近的诜村、南浦都有发烧友过来玩,我们也会去石壁或更远的地方去唱,主要唱经典名曲,有时候也会学新曲。”女姐介绍道。


乐社成员还组成了一支舞蹈队,结合粤曲,经常在中秋、国庆等节日参加村里、周边村或区里的联谊活动,乐社成员还会参与村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继续为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传承:期待更多年轻人参与


村里为乐社提供了专门的场地,走进会江和谐乐社,扬琴、高胡、打击乐器等摆放在排练室,而这些乐器都是成员筹款买的。一个乐社要维持下来,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主要的花费就是更新乐器,而这些传统乐器并不便宜。


女姐介绍道,“当初我接手后,就更新了不少乐器,大家有钱出钱,不够就我再补上,有人带头、愿意付出,大家同心合力,才能办好一件事。”也正因为这种奉献精神,才让乐社得以一直运营下来。


现在乐社里80多岁的老师傅,就是当时文娱组的成员,至今练了超40年,都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就是这些老前辈,带动了我们这一代,但到了我们下一代,就很少有喜欢的了”,女姐无奈地说道。


再过两三年,女姐也即将退休,她希望有人可以接手并发扬光大。女姐也曾让家里的孙辈来学习,但因上班、学业等各种原因没能坚持学下去。“现在年轻一代更喜欢去唱k、练习其他的乐器,慢慢就要失传了。”



热爱:保持年轻的秘诀之一


“我最喜欢的是游园惊梦,就是好听”,说到这些经典粤曲,女姐随口就可以唱,在以前没什么娱乐的年代,他们唱粤曲就像现在年轻人唱流行曲一样。


说到为什么喜欢唱粤曲,女姐认为这个爱好给她带来很多改变,也是她保持年轻的秘诀,“我不喜欢打麻将,我只喜欢两样,唱粤曲、跳舞,唱粤曲需要动脑子,要记曲子,唱多了肺活力好,中气十足。”


乐社成员因为共同的热爱聚在一起,传承粤曲,还可以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说起会江村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除了有禺南武工队旧址、有翻新的篮球场外,还有我们的和谐乐社,我们自弹自唱,唱经典粤曲、也歌唱新农村的面貌。”女姐说道。


接下来,随着会江村颐康站的建成,和谐乐社不久将搬到颐康站,乐社成员不仅不用爬楼梯,还将有更大更新的场地开展活动。



【记者 马晓惠】

【编辑 陈钰】

图片来源:会江村和谐乐社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