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说非遗:以雕塑语言浇灌,非遗艺术“老树发新芽”

 


雕塑家陆增康正在现场导览

 近日,“塑”说非遗——广州雕塑院主题雕塑展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翰墨园开幕。在南方这片土地上,非遗艺术作为展示岭南文化的载体之一,承担着关键的作用。此次广州雕塑院积极探索“非遗+雕塑”的叙事方式,运用雕塑的独特形式与语言空间,建构起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对话,串联起艺术家视角与非遗记忆。


雕塑家许鸿飞正在接受本报采访

本次展览是广州雕塑院非遗主题雕塑创作成果的首次集体亮相,分为“溯广府文脉”“粤韵展风采”“武艺见真章”三个章节,包含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9大非遗门类,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读懂广州、感受广州的非遗新视角。

突破传统认知标签

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介绍,早在三年前,广州雕塑院就开始筹备此次展览。“以往大众对非遗的认知是‘民间’‘工艺’。当下艺术家也应突破大众对非遗艺术就是工艺美术的传统认知,从题材、形式、内容方面入手,发掘非遗艺术新的表达方式。”在此期间,雕塑院从策展思路上深挖雕塑与非遗项目间的缺位,积极动员雕塑家们深入非遗项目,直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了解传承人的日常工作而不仅仅是题材表面,使得这次的展览作品更有灵魂。陆增康表示:“当我们真正深入其中去了解非遗艺术其中的底蕴、精神与文化内涵时,更能够激发雕塑家们以更多有别于以往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本次非遗展的79件作品中,既有室内展陈的作品,也有室外展陈的作品。在材质上,有玉雕、石雕、木雕、玻璃钢、泥塑等不同材质。


《广州早茶》卢跃飞


《竞流》肖霁虹

瞬间之美 粤韵之魂

以往大众印象中的非遗可能是耳熟能详的粤剧、广彩、广绣、舞狮这些,但通过广州雕塑院这次走访深挖,把更多非遗项目引入艺术作品,以精细到位的刻画把非遗的瞬间之美凝为粤韵之魂。在内容上涉及广东音乐、粤菜、早茶文化、疍家风俗、行花街、蔡李佛拳、麒麟舞等广府人文的方方面面。例如陆增康的参展雕塑作品之一《粤菜师傅》通过展现厨师们炒河粉、做早茶、煲靓汤等场景,通过人物造型的体型差异、动作表现、面部神情等来突出厨师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广府人的面孔,烘托出粤菜制作的氛围。据了解,这件作品还被另外制成了五米长的铜质雕塑被放于室外进行展示。陆增康向记者补充道:“写实雕塑不是简单的再现人物或者场景,在造型上大刀阔斧地提炼,也有精彩细节的刻画,包括一些色彩上的处理。例如我把《飘色》这个作品原素材色彩丰富的部分去掉,用素色去表现,使得这件雕塑更具精神性,让观众感受更纯粹,集中在‘色仔’凌空飘起的神奇一幕,而不是被其花哨的服饰所吸引。”


《粤菜师傅》陆增康


《飘色》陆增康

材质接地气体现包容丰富

除了传统材质,展厅里有几件特别材质的作品也特别亮眼。如高奕庭的《雄狮》就是用3D打印的构件来制作这件雕塑作品,展现了南方舞狮的特色。“这种舞狮姿势有别于北方舞狮的动作,在难度上来说比北狮更复杂,要求基础性也更加灵动。从整体上来看,先用3D打印技术在电脑里用软件雕刻,再打印出来经艺术家组合、打磨、处理。雕塑家运用了很多概括性的抽象线条来描述狮子的形状,体现出构图上的灵动。”另一件则是用小孩玩的彩色黏土来制作的卢跃飞的作品《龙舟景》,观众甚至能够看出黏土原有的鲜艳颜色,艺术家搭建了一个压缩的空间,把黏土附着在框架上,黏土的鲜艳颜色透着城中村龙舟赛的热闹和民俗气息,材料和题材高度贴合,让雕塑作品丰富更多的公共场景,而不是只在美术馆里束之高阁。


《雄狮》高奕庭


《龙舟景》卢跃飞

此次展览是以非遗主题为策展思路表现岭南文化,还是鲜见的,在艺术形态上也是一个多方位的补充。它有生活的、民俗的,有武术的、音乐的等等。例如我的作品《粤韵悠悠》《落雨大》就是以音乐转变为视觉形象,让你感觉很有现场感。通过这样的作品讲好广东故事、岭南故事。以雕塑的艺术样式去表达,更立体、更真实、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感。  ——许鸿飞


《粤韵悠悠》许鸿飞

《落雨大》许鸿飞

想要让具有百年文化传承的非遗艺术在今天做到“老树发新芽”,就要通过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到非遗艺术与精神。雕塑所独有的空间性和材料的独特性,更适合让观者在户外环境中感受其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作品与观者产生互动,也可以让观者了解到更多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其非遗艺术。  ——叶正华


《行花街》刘畅畅


《粤韵——穆桂英招亲》黄奔凯


《南粤匠心——西关打铜人》巫志标


展览海报





图、文 / 广州日报新花城 杨晓明 肖慧君 鲍一如
视频 / 广州日报新花城 杨晓明 鲍一如 肖慧君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