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天鲸号”: 绞石凿海建良港

广西钦州,穿越晨曦的海雾,记者登上了正在钦江入海口施工作业的“天鲸号”巨轮。这座自航绞吸式挖泥船2010年建成下海,总装机功率20020千瓦,其中绞刀功率4200千瓦,建成时挖泥效率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当今世界远洋贸易无不依靠深水良港,而天然良港往往可遇不可求,人造良港则需要将海底的泥沙、岩石挖掉,对航道进行疏浚,以满足货轮满载时仍有足够的吃水深度,这时,性能强大的绞吸式挖泥船便不可或缺。

“天鲸号”船长周福华告诉记者,自2017年开始,“天鲸号”走出国门,先后为加纳、肯尼亚扩建深水港口。远渡重洋的“中国鲸”不仅带来了世界顶级的港口疏浚技术,也加深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情谊。


天鲸号

“天鲸”,谐音“石破天惊”,是中国第一艘自航绞吸挖泥船。能自己航行至指定水域,锋利的绞刀在海下如同手术刀一般,绞碎坚硬的岩石和暗礁,雕刻海底的形状和样貌;而那些被搅碎的沙石混合着海水,被它如同“鲸吞”般排到其他地方。

9月底,记者来到“天鲸号”上参观采访,这艘船巍峨耸立在海上,从乘坐的客轮登上“天鲸号”的甲板,就需要先攀爬一段2米左右的铁梯,而从甲板到“天鲸号”的指挥室,还有四五层楼高,船前方和中部各有一条巨大的吊臂,船后方还有两台大烟囱。甲板上、船室内,船员们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种操作,船体两侧,几条蜿蜒的管道漂浮在海面上,直接连通到附近的陆地。只要马达轰鸣、绞刀旋转,淤泥、碎石就会通过这些管道被从海底源源不断地吸到陆地上,“我们吹填泥沙最长的距离可以有足足6公里。”

“中国鲸”三大利器

可入海碎石,可抵御风浪

作为技术先进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共有三大标志性“利器”。第一是鲸鱼的“铁齿钢牙”——重型绞刀头。绞刀头上遍布绞刀齿,由4200千瓦变频电机驱动,可以深入海底搅碎坚硬的岩石。“天鲸号”配置了通用、粘土、挖岩和重型挖岩等4种类型的绞刀,能够挖掘淤泥、粘土、实砂质土、砾石、中弱风化岩以及强风化岩;在对淤泥、细粉砂等常规泥质进行吹填时,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抽吸出来。

第二件利器是天鲸号的“手臂”——两台变频电机驱动的横移绞车,可提供极大的横移拉力,配合重鲨式横移锚,可以使天鲸号可以实现100米宽度的扇面作业。

第三件力气是钢桩台车系统,它是天鲸号的“大长腿”,施工时深深扎入海底,负责船舶的施工定位。“天鲸号”能在8级风浪条件下作业,并且能够在坚硬土质定桩,定位精确牢靠,可在狭窄水域施工,这套定位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天鲸号在加纳

天鲸号装有3台动力强劲的泥泵,这三台巨型“吸尘器”除了可以将海底淤泥碎石吹填到附近的水域,在离岸超过6公里的区域,也可以将泥土装到其他船舶上带走。周福华告诉记者,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需要及时对绞刀齿这种易磨损的部件进行更换,“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停下来,抽五六个小时的时间,把磨损的绞刀换下来,放到我们的绞刀配件区进行修理。以保证它的功能性。”周福华介绍。

远渡重洋专啃“硬骨头”

每6小时换“齿”上百个

2017年10月3日,正在国内施工的“天鲸号”接到一项任务,启程奔赴非洲加纳。这是“天鲸号”首次执行出国施工的任务,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中国鲸”来到了西非国家加纳。

加纳的特码港是西非重要的枢纽港,但当地的施工海域遍布硬度60兆帕的岩石,普通挖泥船根本束手无策,只能放弃施工。

“当时先有其他疏浚公司参与开挖和疏浚,干到最后,因为岩石太硬,实在开挖不动了,国内就派来咱天鲸号去啃下这块“硬骨头”。放眼只有‘天鲸号’能啃这块‘硬骨头’,‘啃骨头’要求船只的搅动功率、开挖强度非常大,才能挖掘这种高强度的岩石,否则根本开挖不动。”周福华说。


天鲸号在肯尼亚

为了搅碎海底坚硬的岩石,当时的“天鲸号”特别注意“武装牙齿”。“啃硬骨头”时绞刀齿消耗十分快速,而绞刀齿的拆卸安装全靠人工,每岗6小时要换齿100个左右,一天下来船员们就要换400个,而每个绞刀齿有约15公斤重,这也让船员体力消耗非常快,再加上船员对当地气候和饮食不适应,一些船员很快累倒了。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和船员的生活情况,后勤人员从附近的华人商店买来了中国人爱吃的食物,大家的饮食逐步改善,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最终,加纳特码港的工期比预计快了三分之一。2018年11月1日,“天鲸号”完成了加纳的施工任务,正当不少船员以为可以返航回到祖国时,“天鲸号”又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帮助肯尼亚拉姆港做疏浚和扩建工作。

转道支援肯尼亚:

“一吸一吐”解决当地两大难题

拉姆港坐落于肯尼亚北部曼达湾畔,曾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当时,肯尼亚决定在拉姆岛建造一座大型港口。施工面临两个重要的难题:一是基建的原材料需求量特别大,二是需要在拉姆港疏浚出一条500米宽,17.5米深的航道。但因为肯尼亚在疏浚船方面技术落后,海面以下又是非常坚固的岩石,普通的疏浚船根本没办法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在这种背景下,肯尼亚就求助我国的天鲸号疏浚船。

“天鲸号”来到拉姆港后,不仅通过自身强大的疏浚能力帮助拉姆港疏通了航道,其吸出的大量土方和碎石,也成为了当地用于建造港口设施的原料,一举解决了两个难题。


周福华

周福华说:“我们在肯尼亚施工期间,海底的岩石非常硬,虽然我们的挖掘功率已经比较大,但是在挖掘时,我们仍能感到船体的抖动比较大,绞刀上下跳动的幅度也较大,面对这样的工况,我们采用小挖深的方法,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去啃挖这些岩石,我们还在泥泵吸口处安装了挡石板,防止过大的石头进入泥泵产生堵口堵泵,从而保证了施工效率。”

周福华告诉记者,“天鲸号”于2018年12月到达肯尼亚,一直到2021年5月完成拉姆港的施工任务,才回到山东威海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一年在外作业9个月

船员之间情如亲兄弟 

周福华是2019年成为“天鲸号”船长的。他告诉记者,“天鲸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施工,船上都有网络,船员能够随时和家人通过网络通信,语音或者视频都可以实现。而在国内,如果施工地离沿岸陆地比较近,手机基本都有信号,船员们会经常下了班之后,和家人进行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我们船一般配备33到35名船员,一般情况下,工作满一定时间后,我们会定期换班。我们1年正常在船上的工作时间是9个月,如果船员休假,基本会选择从船附近陆地的机场飞回家休假。”周福华说。

长时间待在船上,船员们对‘天鲸号’以及船员之间的感情都非常深。“‘天鲸号’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船员都像亲兄弟,而我作为船长也要像家长一样,照顾方方面面,不仅对内还有对外的沟通,方方面面都要处理好。”周福华告诉记者,天鲸号上有一个家属帮扶群,船员弟兄的家属都在这个群里。船员弟兄在船上工作期间,家里有什么突发情况,或者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情况,大家就会在群里面及时沟通,船舶党支部会第一时间出面,看能否解决问题。”周福华介绍。

与此同时,为解决大家长时间在外作业,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天鲸号”的船员们还突发奇想,从岸上拿来泥土,在船上自己种菜。如今,“天鲸号”上的迷你菜园已能种出了西瓜、辣椒等果蔬。

疏浚航道上千万立方米

深水良港促进当地发展

而经过“天鲸号”等中方工作人员的努力,加纳特码港和肯尼亚拉姆港的工程,更是如期竣工,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打来很大的推动力。

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是加纳目前最大的水上工程项目。扩建后的特码港已成为西非重要的货运枢纽,不仅具备装卸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船的实力,还能为全世界提供优质便捷的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长3558米的防波堤、4个总长为1400米的深水集装箱泊位等设施,足以以容纳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和大型船舶。

作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和中非产能合作先行示范国家,肯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落地最集中的国家之一。拉姆港总体规划32个泊位,其中,一期工程——拉姆港1至3号泊位由中企承建。“天鲸号”施工完成后,2021年6月,由中方承建的肯尼亚拉姆港1至3号泊位工程1号泊位开始试运营。肯尼亚拉姆港1至3号泊位工程属于肯尼亚拉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的一部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建集装箱泊位3个,港池及航道疏浚约1460万立方米。项目的建成,为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以及刚果东部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促进拉姆地区经济发展。

周福华告诉记者,“天鲸号”在完成出国建设任务回到国内后,先后在连云港赣榆港区和广西平陆运河进行疏浚作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 张旭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程依伦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武威
更多文章
程依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