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从佛山市自然资源局获悉,《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复实施,并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典型案例之一。
据介绍,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佛山地理变迁、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名人典故及民众诉求后,理清了佛山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出佛山“基塘农耕文化+海丝文化+工商文化”的文化特质,勾勒出“六脉聚首拥双城,三江汇流润塘村”的“山—水—塘—城—村”自然地理风貌格局,明确了佛山最具价值和特色的五大历史文化保护主题,即广府岭南文化、水利基围农耕文化、海河相连海丝文化、近代岭南工商文化、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和特色。
市域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结构图
据了解,《规划》的规划范围为佛山市行政辖区范围,规划范围面积约3797.79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保护区域为历史城区,分别为佛山老城历史城区和顺德老城历史城区。
其中,佛山老城东至市东上路、市东下路、普君北路,南至建新路(祖庙路至卫宁路)、卫国路(卫宁路至普君西路)、普君西路,西至松风路(南堤路至高基街)、红路直街、护红巷、祖庙路、卫宁路,北至护红路、高基街(红路直街口至松风路)、南堤路(松风路口至人民桥)、新堤路,面积约为2.21平方公里。顺德老城南至高坎路,北至锦岩路、甲子路交界,东至锦岩路-蓬莱路-文秀路-县东路-环城路-南兴路-清晖路-塘边路-高坎路一线,西至甲子路-金龙路-鉴海北路一线,面积约为1.6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
《规划》以“一张图”地理信息数据和“多规合一”平台为基础,科学设计连接市、区、镇三级各部门的共划系统。通过该系统平台,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新数据标准,对应具体矢量空间,核对、反馈保护要素信息和范围,有序解决部门沟通、规划衔接等多重问题。通过共划机制,《规划》完成了各类保护规划数据转译和整合、清单名录式保护对象矢量化、缺漏对象补划、不实不合理对象纠正等工作。
据介绍,《规划》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引领,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文化遗产,形成7个层面的规划内容,分别为市域层面,历史城区层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古村落层面,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风貌区层面,文物古迹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其他文化遗产层面。在传统保护对象之外,《规划》首次将红色革命、工业、水利、农业、线型等专类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建立了覆盖全市域、囊括全要素的5000多图元的较为准确的保护体系和工作底图。依托该工作底图,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对保护体系内各对象规划、新建、改扩建等建设行为进行监管。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规划图
佛山是典型的海河相连内贸城市,城镇村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规划》提出,结合佛山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价值特色,依托西江水系、北江水系和线性文化路径,串联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三核六区十一线”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格局。其中,“三核”即佛山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顺德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西樵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区;“六区”即南风古灶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逢简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碧江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大旗头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三江汇流河口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明城-更合红色历史文化遗产集聚区;“十一线”即胥江水缘文化主题线、驿路儒商文化主题线、佛山文化符号主题线、凤城生活艺术主题线、千年诗韵航道主题线、大城工匠文化主题线、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线、先贤怀忆文化主题线、南海中轴主题线、农耕旧圩主题线、绿野仙踪主题线。
《规划》提出,通过建立标识系统、博物馆系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样文旅开发模式、多种宣传渠道,全方位展示和利用好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让群众在旅游、购物、学习中感悟佛山岭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健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