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动车组是我国高铁列车出口国外的“第一单”,该动车组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制造,包括11列用于载客运营的高速动车组和1列用于承担综合检测任务的综合检测列车。2022年8月,首批动车组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下线,并通过海运运往印尼。2022年11月,经过重新组装调试后,动车组在印尼当地开展试验运行。2023年6月,雅万高铁在联调联试中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运行,达到设计速度目标。9月7日,雅万高铁正式对外开通运行。
近日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承担雅万高铁动车组总体设计任务的主任设计师张方涛向记者介绍了中国高速列车出口“第一单”背后的故事。
个性化满足印尼乘客需求
张方涛介绍,该动车组是以中国CR400AF型“复兴号”动车组技术平台进行打造的,该型号动车组已经在我国投入运营多年,技术上非常成熟。因此,出于对我国高铁技术的充分自信,设计团队在雅万高铁动车组研制之初便胸有成竹。
雅万高铁内部(受访者供图)
“客户的需求之一是动车组要满足印尼当地的出行习惯。”张方涛介绍,雅万高铁动车组驾驶室的操作界面是全英文的,以方便印尼动车司机准确操作。而面向旅客时,则采用印尼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来告知乘客相关的行程信息,“包括列车上的服务设施,都标有印尼语和英语双语”。
雅万高铁的VIP座椅、一等座均采用皮质座椅;二等座椅颜色不是同一而是跳色的,这也让整个车厢环境更加活跃。
而为了适应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雅万高铁动车组的卫生间也和国内不同,全部采用座式便器,并增加了配置设施。雅万高铁全程只需要约40分钟,乘客的餐饮需求也和国内长距离运输不同,列车餐饮区相应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适合当地的咖啡机,也让动车组定员增加到601人,增加了高铁运营方的盈利空间。张方涛说:“在列车的外观内饰设计上,嵌入了很多印尼当地的文化元素,让当地民众乘坐时更有亲近感。”
一系列“难点”被逐一攻克
尽管我国动车组技术平台已十分成熟,但张方涛表示,在设计雅万高铁动车组时,公司对列车的技术要求仍是十分严格的。
“在印尼前期调研时就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列车的运行环境,都在技术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方涛介绍,雅万高铁沿线常年湿热,这样的自然条件对车辆的耐腐蚀性要求很高。此外,雅加达是沿海城市,而万隆又是一个高地城市,142公里的雅万高铁连接两地,大量的长大坡道设置,对高速列车的牵引和制动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雅万高铁(受访者供图)
“在提升车辆的耐腐蚀性方面,我们做了更严格的防护设计,以适应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针对线路上的坡道,我们在牵引和制动方面都做了强化配置。一方面,设置“高加速模式”, 牵引能力增强,爬坡性能更优,可在30‰的大坡道上实现安全起动;另一方面,在一些极限情况下,在最陡的坡道上时,其良好的制动性能仍然能够让列车稳稳停住。”张方涛介绍,应急情况下动车组相互救援是一个常规考核指标,而雅万高铁的技术指标更加苛刻。
“这些‘难点’在设计之初,我们都做了详细的技术策划,随着技术上的攻关和列车在雅万高铁线路试验的顺利完成,这些困难最后都被我们逐一攻克,再也不算是‘难点’了。”张方涛自豪地表示,雅万高铁动车组的整体工作一直进行得非常顺利。
像手捧着一样将列车送到目的地
和国内设计生产动车组不同的是,车辆下线后,这12列动车组都要通过海运的方式从青岛港扬帆出海,远渡重洋,来到雅加达港口,再在印尼当地进行编组和调试。
张方涛介绍,动车组会先拆分为8个车厢,一节节在青岛港货轮的船舱里排开,之后行驶往雅加达港口,来到雅加达后,只能先用大型吊车将车厢吊起,再固定在超长的平板卡车上,最后运输到动车段。
张方涛接受记者采访
“我们在动车组的运输,尤其是从雅加达到万隆之间这一段车厢运输,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我们会先期进行路勘,主要考察沿线的路况条件能否通过。此外,我们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都有中方的押运人员,沿途随时关注前方和两侧的路况,我们的押运人员和我说,他们顶着暴晒接车、高速上走着路勘、淋过大雨卸车、摸着黑调车编组,一路走来的感受是仿佛用手捧着一样,把列车运送到动车段上。我见到过他们将最后一节车运到动车段时激动的表情,模糊的双眼带着“值了”的兴奋。”张方涛表示。
出口第一单结下硕果累累
如今,雅万高铁已经正式开通运行。
“雅万高铁对于印尼来说,是本国的首条高铁,也是东南亚的首条高铁。,在东南亚建成第一条高铁是令印尼民众非常自豪的。而雅万高铁也确实大大缩短了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以往至少3个半小时的旅程已被缩短为40分钟,这对印尼群众来说,生活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印尼也有和中国类似的‘春运’‘暑运’一样,每到大节的时候,同样会出现大量人口的迁移,随着雅万高铁的开通,会大大缓解节日期间沿线的出行压力。”
“我希望,未来我们国家能在国外建越来越多的高铁,越来越多高速列车走出国门。雅万高铁让我们有了很多前期的经验积累,未来,我们还需要持续的经验积累,包括运营阶段的经验积累。这样,中国高铁驶往海外才会不断进步。”张方涛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