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与时间对话,讲述技艺与传承|《时间修复师》作品研讨会举行

9月8日,长篇小说《时间修复师》作品研讨会在花城文学院举行。广东省内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时间修复师》讲述了一个关于广式自鸣钟修复的故事,展现了广式自鸣钟的辉煌历史,展示对时间、历史、人生的思考。作者卢欣曾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多年,对广州文史、广府文化有深入研究,多年来专注于非遗题材写作。该书出版后获评论界一致好评,入围“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小说以手艺为题材,探索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独具意义和价值的。卢欣将手艺跟人的命运相结合,手艺由此活了。在小说叙述手法上,尤为称道之处是闲笔的运用,这一运用让故事留有空白,别有余韵。笔调处理方面也值得赞赏,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到位,铺垫、起伏、转折游刃有余。他希望卢欣将来继续在匠人系列、非遗系列上出作品,构成三部曲。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表示,《时间修复师》是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放在广州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放在广州民俗风情当中去写手艺人,故事的深度、厚度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广州的民俗风情在《时间修复师》中表现得很充分,广府饮食文化、广东人务实低调的本色、岭南气候地理特色等都有所体现。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时间修复师》是一个传统与当代巧妙结合的、沉静大气的好作品,它具有文学的灵动、哲理的厚度和历史的广阔性。《时间修复师》不是向未来穿越,而是向过去穿越,选择向传统致敬。卢欣对一个小题材开展大写作,把国事、家事、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体现其中; 同时,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大情感,也使得《时间修复师》呈现一种“广式”的优雅。该部作品由此也启发我们思考,文学和艺术作品在一座城市营销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一类创作需要具体的、实证的材料,需要对书写对象有深入了解,才能呈现具体的气息和味道,《时间修复师》的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同时,他认为作品中展现了一种能够消化苦难的时间。时间一方面记录刻写了人生各个时期的状态,无论是生活的起伏,还是爱恨情仇,另一方面又是在消解、冲击、冲刷,把一切变得平淡。钟表能够修复,但世间很多事情是不能修复的,小说把我们引入对于时间的流逝、人生主题的思考。

小说中“时间”这一主题,引发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文学院原院长伊始表示,《时间修复师》里讲到时间、时刻、时段,不同概念之间的描述是细腻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郭小东说,大多数作家津津乐道的是一个时代,只有少数才会留意时间,并且把时间作为写作的对象。卢欣似乎已经是非常自觉地考虑了这个问题,至少她的作品确实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气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茉琳表示,时间在小说里是可以拉伸、折叠、停顿、延展的,好的小说时间节奏可快可慢,作者像一个交响乐的指挥者,时停时急,处处意外但又处处都对,正因为有这种变化,《时间修复师》里的文字充满魅力。

关于“非遗”这一主题,专家们也发表了看法。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认为,广钟是广州地理文化源流中的标志性象征,别致的特色手艺承载着文化交融的内涵,与接收、创新为一体,形成地理人文特点。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学者李德南认为,广钟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中西文明在相遇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小说无论在取材还是结构叙事上,都如同一座广钟般精巧。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认为,《时间修复师》拓宽了广州文学的题材,是一部有文化雄心的作品。修表师傅作为一个工匠,必须非常沉浸在工作中,是很安静的状态,这种平淡的风格跟小说处理的主题、故事都结合在一起了。《华夏》杂志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修复时间的人来延续生命的记忆、家族的血脉、人类共同的情感,这也是传承技艺,保护非遗的意义。

研讨会上,大家深入分析这部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认为这是一部以广州为载体,写岭南生活、岭南的历史和当下的重要作品。

卢欣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她表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注重传承与革新,如何走进现代生活,让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广钟背后的故事与钟本体一样动人。希望广钟修复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历经沧桑,穿越时代的风云,仍能流传下来,最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历史记忆、岭南文化特色,能够不断被发掘、传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越秀作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吴波
更多文章
谢育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