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广州起航,到东印度洋科考!

向海洋进军!9月10日,“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基地起航,搭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山大学等13家单位科研团队的28项科研项目,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图说:“实验6”科考船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印度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据悉,这次考察航次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计划海上作业80天,预计航程逾12000海里,将聚焦“热带东印度洋的动力过程、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理之间的耦合联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多学科联合观测,以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印度洋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和能量交换等皆起着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季风携带大量水汽,对我国华南和长江流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印度洋却是最缺乏现场观测的大洋之一。”首席科学家王卫强介绍道。


此次开展东印度洋海域相关科学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热带东印度洋海岭区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动力过程、物质输运及其区域气候效应,提升我国海洋治理水平,支撑海丝路重要贸易通道沿线的海洋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

具体内容为,基于多学科联合观测,拟获得大量基础数据,研究成果将揭示东印度洋动力过程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沉积过程的机制,阐明营养物质来源。同时理清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阐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揭示生物群落对物理过程的响应和指示作用以及认识古气候变化。



王卫强表示,南海海洋所从2014年开始在观测区布置水体环境观测潜标,迄今为止,已经连续稳定运行8年,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动力学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

本航次将在重点观测区布放观测系统,针对该地形进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观测及其与海底沉积和地质之间的关联,做进一步系统和深入观测。

通过联合航次,加大与周边国家科研合作交流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南海海洋所围绕‘海丝路海洋灾害与保障’的国家需求积极布局,连续多年在东印度洋进行考察,支撑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南海海洋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林强表示,希望通过科考航次,加大与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的科研合作交流。



王卫强介绍道,预计在11月28日左右,“实验6”停靠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期间,斯里兰卡科学家将上船开展为期5天左右的斯里兰卡经济专属区的观察科考。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拥有一支专业的海上调查队伍,为综合科学考察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自2009年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东印度洋共享航次已开展了14个年头,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0年以来,持续资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东印度洋共享航次,为2023年东印度洋共享航次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执行任务的“实验6”是国内首艘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兼顾多学科科学考察需求的中型综合科考船,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成为我国3000吨级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