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生病了怎么办?
除了多休息、多喝水、按医嘱吃药,
还有一件事老广们一定不陌生,
这就是——别吃“发物”。
即使没有生病,
老一辈也常常把它挂嘴边:
“别吃这么多羊肉、海鲜,
小心‘发’啊!”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有人吃了“发物”啥事没有,
也有人说吃后会上火、
会起疹子、会留疤……
“发物”究竟是什么?
生病了到底要不要忌口?
今天为你说清。
“发物”的说法从何而来?
羊肉、虾蟹、洋葱、大蒜、黄酒、榴莲、荔枝……这些食物平时吃得好好的,一到生病时却不能吃了,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发物”。
“发”是中医外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意为病情进一步进展。
不过,“发物”在权威医学教科书和期刊杂志上,尚无确切的定义,更常被认为是一种民间说法。有资料显示,它最早记录于明代《普济方》中:“口疮、历节风等忌发物。”
“发物”常和饮食忌口联系在一起,一般指患病期间服药、病后调理、日常生活的进食过程中,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某种病症、继发新病或者妨碍治疗的食物。
一般认为常见的“发物”可分为这五类:
动火类:易使人上火、口舌生疮,如羊肉、酒、葱、蒜、姜、韭、芥、椒及卤制食品、煎炒、油炸之物。
发风类:可诱发疼痛或人体过敏反应,如虾、蟹、贝、鸡肉、鹅肉、牛乳、鸡蛋、蘑菇、木耳、茄子等。
生湿类:多为甜、腻食物,如糖、糯米、大枣、面食、肥肉。
冷积类: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如西瓜、柿子、梨、冬瓜、四季豆、苋菜等。
动气类:这类食物容易产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没胃口,如豆类、薯类、油腻食品、油糕、荞面、莜面、芡实、莲子、芋头等。
为何有人吃了“发物”后会身体不适?
为什么古代人会觉得这些常见食物是发物?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一是食物过敏,如海鲜中含有的异种蛋白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表现,也会加重原有病情、影响恢复。
二是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古时候吃不上肉类的人,稍微多摄入一点蛋白质,尤其是在暑热时节,蛋白质的热效应就会让人觉得身体发热。
三是食物的热量过高,过食肥甘厚味,会增加脾胃负担,也会造成不适。
四是一些动物性食物中含有某些激素,会促使人体内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引起旧病复发;
五是食物味道刺激,如羊肉、香菜等。
六是如果肉类储存不当,导致腐烂或有寄生虫,吃了之后也会导致不适,等等。
总的来说,“发物”的不良后果出现常与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并受到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生病了要不要忌口?
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也日益丰富,“发物”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经常吃得到的食物,如果严格忌口,几乎就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吃了。
以其中最常见的“忌口”——牛羊肉、鸡蛋、海鲜等为例,它们富含优质蛋白,实际上对恢复健康很有帮助,不要盲目忌口。因为几乎所有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蛋白质,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时,蛋白质的消耗也在增加,这时饮食的蛋白质供应一定要充足。
还有说法认为“吃发物会影响伤口愈合”,实际上,较轻的浅表外伤对全身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必太在意。对于重大外伤或大手术后的患者,机体以分解代谢为主,更应摄入充足的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
如果生病后身体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导致胃肠功能受影响,也不要强行吃大鱼大肉,可以调整烹饪方法,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摄入补剂,来保证营养供应。
对于过敏体质或本就有慢性疾病的人,则应继续遵循相应的饮食要求:
比如,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不适宜进食牛奶及海鲜,因为这些食物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又如慢性肝肾疾病患者则要避免吃动物内脏、竹笋、茭白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加重肝肾的负担;
再如痛风患者,高嘌呤食物对他们来说就可以视作“发物”,需要限制摄入来控制尿酸水平。
“发物”用对了或是“良药”
“发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忌口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中医专家认为,同一样食物,对于某一种体质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但对于另一种体质来说可能就是“良药”。
因人而异:
比如,阳热体质的人吃了生姜、韭菜、羊肉等发热类食物容易上火,但阳虚体质的人却很需要此类助阳食物;
阳热体质的人如果身上有个小伤口,吃了发热类食物的话,可能会诱发炎症反应,但阳虚体质的人吃了并无影响。
因病而异:
风热感冒、发烧的人,不宜再吃助阳类食物。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皮肤病等湿热表现的疾病,不建议再吃生湿或温补类的食物。
猪脚姜是产后女性常吃的一种食物,对于乳腺有结节的产后女性而言,吃了猪脚姜很可能会导致乳腺炎急性发作而发烧,但对于阴寒体质的正常产妇来说,适当进食猪脚姜、黄酒却有助阳作用。
小结:
“发物”的饮食禁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一概而论,并非对所有人、所有疾病都是禁忌,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发物”的禁忌。
如果自己不小心生病了,不清楚自己什么东西应该吃,什么东西不应该吃,可以咨询相关专业的医生,毕竟过分的忌食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合自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公众号、CCTV生活圈、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中国营养学会、 营养师顾中一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