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七娘”祈美满 乞巧活动落下帷幕

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八,从“迎七娘”到“摆七娘”,再到“拜七娘”,乞巧节以庄重的“送七娘”仪式完成了最后的闭幕礼。8月23日下午,珠村明德堂“七娘点”举行“送七娘”仪式,标志着为期7天的2023年广州乞巧文化节落下帷幕。

农历七月初八“送七娘”,是珠村民间乞巧习俗中最后一个环节。下午3时40分,“送七娘”仪式正式开始,珠村“巧哥”“巧姐”齐聚明德堂,摆放好为迎接“七娘下凡”而制作的“七娘盘”并将其焚化。

“七娘盘”将作为礼物让“七仙女”带回仙界,这是对“七娘”送巧的回馈,表达对“七娘”下凡赐福的谢意,也展现出人间的巧艺不逊于“天上”。随着阵阵烟灰和火光消散在空中,“送七娘”仪式正式结束,也标志着今年乞巧文化节正式结束。

图片明德堂举行“送七娘”仪式。

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承载着人们对乞巧的期盼和生活美满的愿景,也是村民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体现。作为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会场,珠村设明德堂、七社饭堂、北帝古庙、沂江潘公祠和元德陈公祠等多个“七娘点”,集中展示传统地道的乞巧民俗。

图片七夕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珠村祠堂大摆“七娘”。

在各“七娘点”,乞巧供案罗列了“巧姐”“巧哥”制作的精巧手工艺品,既有传统的米花、谷花、斋塔等传统乞巧作品,也有航天器、龙舟赛等极具现代感元素的作品。

其中,“鹊桥相会”作品出自天河区级乞巧传承人潘尧珊之手,他是珠村里为数不多的“巧哥”之一。潘尧珊介绍,这件作品一共有77只喜鹊,对应农历七月初七,其也坚持“变废为宝”的理念,用塑料瓶、木头和铁丝等材料制作而成。已有70岁的他连续多年参加乞巧节“摆七娘”。

图片珠村“巧哥”潘尧珊制作的“鹊桥相会”作品。

在明德堂“七娘点”,乞巧“拜七娘”和及笄礼等传统仪式再次上演,玉女们身着传统礼服,手持折扇,在主礼人的引导下,庄重完成对拜、参拜、净手、上香、献茶、穿针、唱乞巧歌等仪式环节,生动展现了月下乞巧、穿针验巧的情景。此外,在吃“七娘饭”这一乞巧节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中,族人好友欢聚一堂,一边交流着乞巧技艺,一边叙家常。

图片图片“七娘点”集中展示传统地道的乞巧民俗。

传统地道的乞巧民俗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们驻足观看。“珠村是最早‘摆七娘’的地区之一,今年乞巧节较往年也更为隆重,幸福里、珠村祠堂等地大摆“七娘”,让人大开眼界,像这样有着传统意义、民间味道和浪漫色彩的民俗应该继续传承下去。”来自黄埔区的陆女士感慨道。

图片珠村“巧姐”。

“乞巧是民俗,也是一门学问,要想创作出好的乞巧手工品,要热爱乞巧文化、勤于动脑动手,又要懂得建筑力学、具备审美素养。尽管现在年纪大了,但只要还有动手能力,我们都会将这门手艺做到极致,让更多人认识珠村、了解乞巧文化。”珠村“巧哥”然叔说。

每年,珠村“巧哥”“巧姐”会根据社会风尚、时代主题创作具有新意的乞巧手工品,供案不断推陈出新,乞巧文化传承不辍。乞巧文化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珠村人身体力行的坚守和传承,乞巧文化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文记者 章乔晖】
【编辑 陈美宛】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