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书香节期间,马来西亚华语文学写作者黎紫书来到羊城书展,以“黎紫书的南方经验与文学想象”为主题,与评论家、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龙扬志,作家、广州文艺报刊社副社长陈崇正展开对谈。这场活动由花城出版社举办。
《流俗地》是黎紫书继《告别的年代》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极具小说形式感,充满叙事技巧,而在暌违十年的《流俗地》中,她采用了一种更为现实、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去讲述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黎紫书看来,《流俗地》写的是马来西亚土地上一群平凡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离奇的情节,但真实地呈现了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她在成为职业的写作者之前,曾经在《星洲日报》担任过社会记者,这段经历让她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见证过他们真实的痛苦与困境,才有能力在作品中去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她说。
在谈及为何会选择以盲人作为主角展开故事时,黎紫书分享了她设置银霞这个角色,缘起于叫出租车的经历:“这个人我没有见过,可是我开始想象她,想到把盲人代入到出租车台的调度员里面。”她认为,让一个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盲人来讲述这个地方的故事,更有奇幻的作用,效果更强,张力也更大。
龙扬志分析,《流俗地》虽然是一部关于怡保、呈现社群的小说,但同时也是华人生存境况的寓言。黎紫书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韧而强大的女性,“这也是她生活中所看见的女性的样子,她总是希望能在作品中呈现女性世界不同的层次感。”
陈崇正说,“黎紫书写怡保这座小城的风雨流变、市井奇观,但并非把题材局限于此,如作者所说:我从来没有要求自己必须写马来西亚华人题材,只要我觉得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我接触到的,真正能启发我,我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我就写什么。”
他指出:“我们会对文学有一种信仰与尊崇,是因为我们相信最好的文学品质最终会征服人心,在每个人的心里面会有一个跟文学相关的标志,它不断为我们提供方向和度量,让我们知道能打动人心的文学原来长这个样子——就像《流俗地》这样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通讯员:南国书香节 羊城书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