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番禺 | 从糖厂三代人的故事,读懂番禺人的“奋斗密码”

广州甘蔗制糖历史悠久。番禺市头糖厂是广州最早建成的糖厂,始建于1934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变迁,糖厂经历了广东甘蔗产业的兴衰。如今,这座工业遗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在永大社区,有很多人在糖厂出生,在糖厂长大,在糖厂慢慢老去,他们的生活跟糖厂分不开,糖厂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承载着很多人的美好回忆。三代人,80余年,看似朴实无华的数字,却是一家祖孙三代的奋斗史。如今,这些“糖一代”“糖二代”“糖三代”过得怎样?他们又是如何以奋斗记忆,接续奋斗的?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永大社区(万宇澄摄) 

“糖一代”黎镜棠:

糖厂“尖刀班”在艰苦的岗位燃烧青春

近半个世纪以来,制糖工业一度是珠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是人们心中最鲜明的工业文化记忆。如今厂房建筑虽已不存在,但糖厂共同奋斗的工业历史记忆,依旧留在禺山大地上。“我的父亲黎镜棠接替爷爷在市头糖厂的‘铜工组’上班,一直做到退休。”黎金城回忆说。

今年80多岁的黎金城是市头糖厂老工人的子弟,关于这个“铜工组”,他娓娓道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黎金城的爷爷作为技术人才从新加坡引进回国,先去了东莞糖厂工作,后来到了市头糖厂。当时糖厂要升级设备,需要大量输送管去输送各种气体、糖液、油水,但由于条件所限,加上当时没有大型的弯头机械,糖厂里的各种输送管道就要通过“铜工组”手工制作。“那时,爷爷是‘铜工组’的一名‘弯管工’,属于厂里的特殊技术人才。那个年代,但凡哪里需要新建糖厂,都要从市头糖厂借调‘铜工组’去技术支援,爷爷曾经去过广西支援,1958年南海西樵新建糖厂,父亲也被借调去了两年多。” 

压榨机组(翻拍自《广东省市头甘蔗化工厂志》)

据黎金城介绍,“铜工组”是市头糖厂的技术岗、“尖刀班”。“弯管工需每天在高温环境里工作。当时,输送管道直径一般是6寸和8寸,要将笔直的管道拗弯,弯管工首先要通过燃烧焦炭加热铁板,湿砂子在铁板上烘干并加热后往需要加工的管道填充,而且要尽量充实充满,再用盖子将管道两头塞好。接着,弯管工就要对充满热砂子的管道进行手工捶打,之后,再将捶打过的管道放置在高温的焦炭中,利用高温将管道拗成不同规格的角度。成品既不能出现裂纹,角度也不能出现偏差,当中全凭弯管工的经验与技术。”虽然工作极其艰苦,但黎金城却从没听过父亲抱怨过半句,自他记事以来,父亲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直到退休。

发电厂旧车间(永大社区供图)

爱好文艺表演也是黎金城对父亲的另一印象,“平时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爱好曲艺的父亲只要一有空就会参加厂里的文艺表演,父亲是厂里粤剧团小有名气的文武生,街坊工友都十分喜欢他。”

以厂为家,不问付出,不负韶华,父辈们在糖厂度过了激情燃烧的青春。想当年,4000多名工人齐头并进,为整个市头糖厂生产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一起奋进,一起拼搏,那一段如火的岁月,注定在人生的旅途中意义非凡。

“糖二代”邓碧珊:

永大社区的“大家长”,守护社区慢慢老去

与一般的老旧小区不同,南村镇永大社区是一个企业型社区,原为广州市永大集团公司,由国企市头糖厂转制而来,房屋老旧,设施薄弱,居住环境简陋。大多数年青人早已迁到城区居住,几乎不再回到这个老式小区。现在的居民多为老年人。在永大社区居委已经连任5届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主任的邓碧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糖二代”。

邓碧珊(受访者供图)

同样在糖厂出生、成长的邓碧珊,顺理成章地留在厂里工作。2005年公司转制后,她无奈地买断16年工龄离开。2008年,她通过社会招聘回到永大社区居委任职,回到这一块熟悉的土地接续奋斗。

永大社区居委会

在街坊眼中,邓碧珊似乎是最忙碌的那一个,也是最操心的那一个。“作为这个小区的‘大家长’,管理人方面相对于其他小区来说,难度相对小一些,因为大家都是多年的老工友,但因为宿舍楼房年岁太大,各种问题不断,如部分建筑出现裂痕、电线老化、楼层下沉、下水道堵塞等毛病,加上小区内各种生活配套不全,年青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未来发展的问题一直是让人揪心。”邓碧珊说。

工作中的邓碧珊(受访者供图)

由于供水压力调整,永大社区的高层住户水压较低,影响生活用水,高层住户的供水问题成为居民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个“痛点”,邓碧珊多方奔走,建设了一个加压泵,但又牵涉到电费的问题——有些居民不愿意分摊电费费用。邓碧珊多次上门跟居民反复解释,又跑了很多地方,找了几个单位,最后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公交车不再在原永大集团公交站停靠,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很大影响。邓碧珊收到居民的反映后,协调了多方单位到现场勘察,确定了设点和改造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永大社区新的公交站正式运营,居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社区里没有医院,永大社区老年人居多,生病就医十分不便。邓碧珊以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南村镇提出了建设永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议,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自投入使用后,社区的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拿药。

永大社区公交站

“我生于斯长于斯,永大就是我永远的家园,社区里的很多居民都是看着我长大的,他们都是我的家人。我当然要尽全力来服务好家人。”前几年,上级领导几次想将邓碧珊调到其他社区,她都一一拒绝了。十多年来,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层出不穷,邓碧珊均一一认真对待,及时响应,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定必有她的身影。她用爱心、耐心守护着这个老旧小区。但看着这个社区的建筑在岁月的摧残下,慢慢变得“老破”,她心急如焚,束手无策。

永大社区一角

在2022年,当听到有关部门对这个片区重新规划的消息后,邓碧珊的心里燃起了希望。但当她收到消息说该规划只涉及原厂区部分,住宅区暂不规划时,她和小区的居民都急了,一个星期不够,便收到社区600多位居民的请愿信,希望将整个片区纳入规划。经过多方的协调与支持,最近广州市城市更新局经过调研,同意将两个项目一齐规划。“这是我十几年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希望在退休之前,能看到项目能真正落地,对我来说,算是我职业生涯最完美的谢幕了。”邓碧珊动情地说。

 

“糖三代”陆有聪:

在跌宕的人生中闯出一片天地

说起永大片区的新规划,就不能不提永大社区的原居民、广东广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有聪,他算是原市头糖厂的“糖三代”。永大片区新规划的出台,他也出了不少力。 

陆有聪(左一)与父母

 陆有聪的爷爷来自于肇庆鼎湖,1934年在市头糖厂创立之初,10多岁时来到了市头糖厂工作,退休前任市头糖厂的饭堂班长。陆有聪的爸爸在爷爷退休时到工厂接班,在复合肥车间工作,直到2000年初转制下岗。

出生于1986年的陆有聪是名副其实的市头糖厂”糖三代”。“在80年代,没记错的话,永大社区应该是南村镇的第一个社区,生活区内一栋栋新建的宿舍楼整齐明亮,对比于周边村落的民房,显得十分气派与新潮,当时我们一家子搬进东丽园新套间时的开心时光,至今我们都记忆犹新。”陆有聪回忆道。 

建于90年代的东丽园宿舍楼

 就如连续剧故事发展一样,生活在“蜜罐子”里的陆有聪,在糖厂度过了生活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时因为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想太多,安于现状,学习平平无奇。”陆有聪说。

温室里永远培养不出“迎客松”,小山丘不可能出现“百丈瀑布”。人很多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陆有聪也经历了同样的蜕变。“2000年初,全国各地的国企逐渐没落,2002年,糖厂的子弟学校停办,我被安排到南村中学插班,当时爸爸下岗待业,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家里要借钱才能供我和弟弟读书,与童年时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经历着时代阵痛的陆有聪开始思考与转变,不服输的他从高二开始发奋读书,最终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进了梦寐以求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系。

大学毕业后,陆有聪顺利找到了对口的工作,从工地施工员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了四年时间成为了项目经理。27岁的陆有聪在同龄人中算是小有成就的一个,但在2013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2013年我辞去项目经理一职,全脱产在家备考市政一级建造师。”

要在建筑行业闯天一片属自己的小天地,必须要更上一层楼,陆有聪用了一年时间去复习考证。每天看书至少10小时,最终四科全通过,顺利拿到这个通过率极低的资格证,为事业发展的跃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便入职到番禺的一家建筑公司担任副总。用一句时髦的话形容是,他的命运齿轮从此便永不停歇地转动起来。 

陆有聪与广州大学同班同学在番禺南村镇创立的广东广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不满足于当“打工皇帝”的陆有聪,2017年,与广州大学同班同学在番禺南村镇创立了广东广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注于房屋安全鉴定、结构加固补强、工程设计、造价咨询、工程咨询等专业发展,在云浮、清远、从化、增城、茂名、揭阳、中山等地设有分公司及办事处,业务遍布珠三角地区,在招聘中也特别青睐糖厂子弟中的优秀求职者。为回馈母校、回馈社会,2021年,陆有聪出资、出场地,与广州大学的老师、校友们共同创办了“广州大学校友之家(番禺南沙)”,此为广州大学第一个校友之家。 

广州大学校友之家(受访者供图)

 回首过往,市头老糖厂的团结开拓精神与广州大学校友专业精神是陆有聪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当年市头糖厂刘韶安厂长自1979年上任以来,大胆改革挖潜,使落后的老企业跨入了先进厂的行列,将企业从单一制糖厂发展成集热电厂、纤维板厂、摩托车系列零配件厂、服装厂等18种行业于一体的集团公司,他的胆识、魄力和创新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迪。爷爷、父亲一辈,团结一致、无私开拓的精神也同样鼓舞着我前行,一直是我创业的内驱力量。”陆有聪说。 

周边新建的小区与糖厂旧宿舍楼对比鲜明

 如今,陆有聪与家人们依然住在社区里,对这个社区,他有很深的情感。“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以前这里的住宅是外人羡慕不来的,如今,这里已经很老旧,有不少房子已临近危房,改造已是迫在眉睫,因此我在能力范围内尽力促成这件事,希望将来这个片区可以尽快重生。”公司主营业务做房屋安全鉴定的陆有聪说。

忙于事业发展之余,陆有聪如今最大的希望还是能促成永大片区尽快立项进入改造的快车道,“每次看到这里的破旧,与周边新建小区的明显差异,内心就很难受,旧改不单单是我的愿望,也是全体老街坊的殷切期盼。”陆有聪说。 

永大社区宿舍群航拍(万宇澄摄)

 新旧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岁月的行囊中,装载着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故事。糖厂人一代一代的奋斗记忆,是番禺人奋斗的缩影,他们立足岗位,艰苦奋斗,这种敢闯敢拼、团结奋进的精神,正是番禺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情感纽带,激发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续写未来新篇章。

 

 策划:陈海生、胡普甜

文、图:刘瑞媚、冯洁芯(除标注外)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