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重磅图书“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正式亮相广州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2023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惊艳了南国书香节。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广州诗社社长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著名作家章以武、著名评论家江冰等文坛名家及“读懂广州”书系编委会专家老师刘秀丽、唐诗人、吴琪、杨汤琛、余福智、谢敏玉等出席活动,共话“书写广州的文学力量”。
广州文学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现
“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按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辑录名家名作,将散于各处的作家作品结集出版,可以说是广州文学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现。
其中,“诗词卷”辑录了历代诗人咏广州的经典之作,如杨孚的《榕》、张九龄的《使至广州》、苏轼的《浴日亭》、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梁佩兰的《粤曲》等,这些诗词融情于景,意境豁达,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散文卷”选取现当代著名作家描写广州风土人情的美文,如鲁迅的《<如此广州>读后感》、老舍的《春来忆广州》、冰心的《给广州的朋友》、巴金的《广州二月记》等,以细腻的笔触记录这座城市的生活点滴,寻觅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烟火气”;“杂记卷”收录古今中外名家描绘广州时代气象的杂文、名人传记,如司马迁的《史记·南越列传》、亨特的《行商》、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刘斯奋的《广州赋》《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等,一首首波澜壮阔的史诗,守护广州延绵千年的城市记忆;“小说卷”则是12位当代作家潜心打磨的“广州故事集”,如欧阳山的《三家巷》,章以武、黄锦鸿的《雅马哈鱼档》,张欣的《岁月无敌》,张梅的《成珠楼记忆》,鲍十的《咸水歌》等,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
出版方接受采访时表示: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文化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如今,广州正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该书系的出版是广州弘扬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的时代亮点,对于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编者谈“读懂广州”书系
蒋述卓:读懂广州,走进历史的深处
新书发布前,“读懂广州”书系编委会副主任蒋述卓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读懂广州”之文学系列,对于我们了解广州、传播广州的形象、讲好广州的故事,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意义。
谈及编撰过程,他透露:这套书是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才完成的。希望通过这套书,以广州城2000多年沉淀下来的诸多文学的灿烂篇章来反映广州的整体风貌,让读者更好地走进广州的历史深处。
关于新书,他介绍道:我们精心挑选了刘斯奋的《广州赋》,选进了章以武、黄锦鸿的《雅马哈鱼档》,还有欧阳山的《三家巷》、黄谷柳的《虾球传》等,还编选了诸多反映出羊城烟火气的文章,比如秦牧的著名散文《花城》等。
谈及读懂广州,他表示:入选书系中有自己的散文《你若爱上,便是家园》或许能说明一切。自己从外地来到广州30多年,从开始不能融入广州、不喜欢广州,到慢慢地融入广州、爱上广州的心路就是读懂广州的历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走进广州的30年的过程当中,广州也走进了我的生活”,它真实地反映出我作为一个外地的客家人是如何了解广州、热爱广州、最后成为一个广州人的历程。就像江冰老师的散文所写的那样,“广州这个千年流转的码头,让不是广州人的外地人最后变成了广州人”,这也是我们的真切感受。所以我希望广大的读者通过这套书,通过散文、小说、诗歌、杂记这样一个系列,能够真正地爱上广州。
关于该书系今后的编撰计划,他表示:广州出版社还要进一步策划一系列的书,包括《美术中的广州》《建筑中的广州》《音乐中的广州》,通过这些感性的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真正让我们了解广州、爱上广州,能够真正树立广州光辉的、具有人情味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的形象。
洪卫:设计小巧思 尽显广州文学气质
要真正读懂广州的美丽,首先要发现广州之美,其次要理解广州之美的内涵,最后要投身创造属于这座城市的美。当“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四册的封面揭开神秘的面纱时,惊艳了羊城书展。
该书系的设计创意由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著名设计师洪卫操刀。
新书发布后,就新书设计理念,洪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介绍道:广州历史悠久, 可记录者不可胜数, 广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上闪烁着经久不息的光芒。考虑到广州文化的特点,我分别用4种颜色去代表不同体裁:黄色诗词、绿色散文、蓝色小说、红色杂记。系列书的色彩灵感来源于广州的满洲窗,这四个颜色充分彰显广州文学的气质。
“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吸引读者现场翻阅。
在每卷开篇页虽然选用了不同的画作或照片,但都统一处理成去彩色的类似版画的效果。他表示:不同卷采用不同风格图片作为开篇页,凸显广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比如诗词卷选用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名家古画,包括清代黎简的《碧嶂红棉图》、清代苏六朋的《东山报捷图》、清代居巢的《荔枝图》;散文卷选用了代表广州城市地标的五羊石像、北京路千年古道、一江两岸图片;小说卷选用了岭南独有的19世纪岭南水乡通草画;杂记卷选用了当代画家绘制的历代羊城八景画作。
不同风格图片与分册内容相得益彰,这一次设计的“读懂广州”几个字,看似线条并不复杂,却让人印象深刻。他介绍,“读懂广州”四个字运用笔断意连的线条编织出广州的千年韵味,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广州塔元素,呈现古今融合的新元素。字体通过富有设计感的文字化繁为简,诠释文学文本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读者也会产生更加迫切地想感悟广州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冲动。
“读懂广州”名家论坛:共话“书写广州的文学力量”
在早前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过程中,有两部广东作家的小说作品入围前十,分别是葛亮的《燕食记》与魏微的《烟霞里》。说明广州的文化正越来越受到文坛重视,通过“读懂广州”书系,我们又能读懂广州城市文化的哪些内涵呢?
蒋述卓VS彭玉平:
读懂诗意广州——一城烟火一城诗
蒋述卓表示:我们广东有两部作品进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前十,说明全国非常关注能够反映广州历史和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新面貌的文学状况,这就恰恰反映出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一种强劲的步伐和姿态迈向新的台阶。
广州历来就是全国关注的对象,尤其是近代以来,反映革命历史的文学备受关注,反映改革开放的《雅马哈鱼档》《情满珠江》等作品一样在全国引起反响。
因此,这几年广东广州的文学尤其是反映大湾区的文学更加引起关注是在情理之中的,说明广东的文学只要坚持反映广东人民的生活,反映出广东人民的奋斗和创业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的一些作品,包括庞贝的《乌江引》得到了“中国好书”,《平安批》得到了“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书都反映出广东的文学力量。
彭玉平则表示:刚刚完成的五卷本《广州文学通史》,蒋述卓主席是总主编之一,我是执行主编和分卷主编之一,在编《广州文学通史》的过程当中,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确实具有一种非常浓郁的诗性。大家想一想,广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广州四季花开,所以它叫“花城”,不是一朵两朵地开,而是一树一树地开,你说一年四季一树一树花开的城市不属于诗歌,那什么城市属于诗歌呢?
第二,无论是本土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大概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广州烟火气很重,我们静下来仔细品味一下,广州真的是一城烟火一城诗,或者一城烟火一城春,在烟火中把广州人真实的、实在的、从容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信念表露无遗,诗歌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加优雅吗?诗歌不就是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生活的美好吗?广州的历史、广州的生活状态、广州的生活经验都展示了这么一个极具诗性的特点,而且这个诗性对广州人具有非常强大的渗透力。
刘斯奋VS江冰:
读懂广州文化底蕴——雄直之气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表示:岭南文化并非“边缘文化”,这套“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里就收录不少来自中原、北方名家的名作。他表示:近年来“雄直之气”这个词经常被提及,雄直之气就是广州文化的底蕴。既低调务实,又生猛鲜活,我们能够保有这样的基因,也是得益于广州高质量发展赋予我们的底气。
江冰表示,雄直之气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共同汇集的一个结果,是经历很多年积淀而形成的。
他指出:在《文学里的广州》中,可以看到许多文人墨客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的名篇和佳句,他们的文字也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最好的馈赠,而我们回馈给他们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创作题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泽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吴波
通讯员:南国书香节 羊城书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