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奚佑
爱上毛绒玩偶,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当代年轻人如是说。
不知从何时起,本是送给小孩的毛绒玩偶,开始被“过期儿童”们热烈抢购,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社交货币。
曾几何时,成年以后还抱着玩偶睡觉会被人嘲笑“幼稚”,但如今,拥有一只来自宜家、jellycat或者是迪士尼商店的毛绒玩偶,成为了潮流标志。
不仅要抱着它们睡觉,还光明正大地带着它们去旅游、去聚餐,甚至是去灯光冰冷的办公室加班,甚至成为了治愈当代打工人精神内耗的“良友”。
jellycat网红茄子玩偶
我有一只乳白色的小熊,从十五岁那年起一直陪着我。那一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去住校,后来每个宿舍被查寝的日子它都悄悄躲在被子下面,不被老师发现。
十八岁,它陪我去北京上大学,再后来,我二十一岁的那一年,我们跨越大半个中国来了广州。还记得在广州租下一个空房间,安顿下来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一无所有,它是我的枕头。
一起度过三千多个日夜,我知道,它还会陪我很久。
好神奇哦,一只只小巧、柔软的玩偶,怎么成了成年人的“精神掩体”?
顶流玩偶
逛宜家的快乐,以前是在样板间流连忘返,享受一种“这是我家”的幻觉,如今却是直奔玩偶区,围观不定期更新的整活。
被绑住四肢悬吊在烧烤架上的猪猪,拼尽全力只为证明一旁的标语:“通过拉力测试,坚固不易脱线”。
图源:@005同学
裹着浴巾盯着平板电脑深思的熊猫,为什么悬在半空中?
勿扰,国宝修仙中。
图源:@005同学
各种各样婀娜曼妙的出浴小猴。
恐龙:你礼貌吗?
还有那只“网红鲨鱼”,哪个当代网上“冲浪”的年轻人没见过这只大白鲨?
宜家鲨鱼是懂生活的 / 图源:@雾源小筝
玩偶区顶流,无疑这只是金毛小狗,酷似金毛猎犬幼崽的金黄色玩偶,是宜家结账区最常见的身影,因此又被称为“狗界妲己”。
跟着主人回家,它会像一只真正的小狗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宜家玩偶区顶流“金毛小狗“ / 图源:@橙花café
还会去野餐,当上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小网红。
能和“顶流”宜家小狗一较高下的,还有海湾兔的小羊公仔。俏皮的卷毛,小巧的眼睛和鼻子,柔软的手感,与棉花娃娃相似的体型,让它成为时尚圈一颗冉冉升起的紫薇星,每一套穿搭都能入选玩偶时尚周。
海湾兔的小羊公仔成为时尚圈紫薇星 / 图源:@fat young
还有势力庞大、物种多样性自成一个生态圈闭环的jellycat玩偶。狐狸、大象、章鱼、虾,甚至是茄子、云朵和奶茶杯,引诱着年轻人不断剁手。
甚至,豆瓣上有一个“戒断jellycat互助组”,成员5万余人。只是点进去,刷屏的几乎全是“戒断失败”的帖子,有违组名的初衷。
在这个名为戒断实则沉迷的爱好者聚集地,大家会带着玩偶去国外旅游,给它拍一组氛围感大片。
也会带着玩偶去图书馆学习,美其名曰请它来“陪读”。
人生中第一只jellycat总是最珍重、最特别的,但“最后一只”总是换了又换,只见新人来,不见旧人去。
安抚物
毛绒玩偶的走红,其实是一种“陪伴经济”的兴起。
本质上,人们是需要一个承载着特殊情感的物件陪伴自己,哪怕是一只呆呆的小熊,一个不会说话的网球。
一位网友分享说,自己在去北京之前对毛绒玩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来了北京后“就像发癫一样购入四个吉利猫”。
“娱乐圈人手一只的jellycat” / 图源:@Ultra明星同款
“也许是某种想家情绪的投射,也许”,她写道。
人类是需要拥抱的。有时候,人们之所以购来一款毛绒玩偶、放在床头,只是需要一个深夜想哭的时候可以抱着的东西。
德国思想家阿伦特将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当生产与居住方式悄然改变,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和可能的未来,年轻人纷纷去往大城市独自生活,远离亲人与熟悉的家乡环境。
《泰迪熊》剧照
高竞争的城市生活,缺乏支持的人际关系,逼仄的居住空间,拥挤的通勤路程,一个人漂泊在外,难免孤单。
怎么才能在如此繁重的压力之下咬紧牙关?年轻人选择去寻找一些可以撑起自己的东西。
比如宠物。粘人的小猫,或者倔强的小狗,成了城市独居生活唯一的家人。哪怕是云养狗、云养猫,萌宠视频的浏览量总是高居短视频类型榜首。
比如追星。将爱意投射在一个遥远的影子上,或哭或笑,总归给枯燥重复的生活添了些可以期盼的东西。
比如,毛绒玩偶。
有人说,毛绒玩偶是年轻人的“精神掩体”,也有人说是一种“安抚物”。我们经常在婴幼儿身上看见这种对于某些玩具和物品的迷恋。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据此提炼出“过渡客体”的概念,所谓“过渡客体”,指的就是儿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不一样的人生之玩偶修复师》微纪录片截图
它可以是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件旧衣服,一只毛绒绒的玩偶,保留着母亲的气味,或者拥有同母亲的慰藉相关的特征。
“过渡客体”既不完全是客观的外在现实,也不是儿童自己的主观世界。它存在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中间领域,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地,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空白区。
孩子们抓着玩偶长大,在柔软的触感中获取慰藉、对抗焦虑,慢慢地,长大成人。
活在它处
一则流传广泛的童话寓言是,当你睡着以后,枕边的玩偶会保护你,将夜间袭来的怪物和噩梦全部赶走。
某种程度上,玩偶的确保护着我们长大。
依据温尼科特的理论,儿童将“过渡客体”作为母亲形象的临时移植,以使自己能够忍受与母亲越来越多的分离。
《我的人间烟火》剧照
而当我们迫不得已快速地长大了,那只一直陪在我们身边的毛绒玩偶,就是托起我们、让我们缓缓着陆的安全网,让我们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也许不那么美好的世界。
人无法完全活在现实中,始终是需要缓冲地带的。
这种所谓的缓冲地带不仅是玩偶,也是游戏、是电影,乃至于爱情、信仰和梦想,甚至是“恋物癖、说谎、偷窃、药物依赖、强迫性仪式,对宗教的狂热”,一切能造梦的东西。
《玩具总动员3》剧照
温尼科特发现,大部分时间中,人其实活在它处,活在自我与现实的过渡空间当中——读书、游戏、踢球、跳舞。
和其他要求人们付出时间与精力以从中获取快乐的文化活动一样,玩偶也是一种“它处”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家与童年的依恋、不舍,承载着对纯粹与美好的寄托。
近些年,一种全新的职业逐渐兴起——玩偶修复师。
《不一样的人生之玩偶修复师》微纪录片截图
他们每天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破旧玩偶,有的缺了眼睛,有的磨损坏了胳膊,玩偶修复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玩偶修复如新。
它们当中的很多早已停产,原材料很难再买到,但他们承载着主人浓厚的感情,与之相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学步的孩童,到皱纹爬上眉梢的中年人。
娃娃修复前后
对于主人们来说,这只破旧的玩偶,是自己一生的伙伴。他们来寻求玩具修复师的帮助,是为了“医治”好一位重要的家人。
一只小熊需要重新填装棉花,玩偶修复师收到主人细心的纸条:“小毛很怕疼,拜托手术刀口小一点哦!”
玩偶不会哭也不会笑,但它能感知痛苦,与人的爱意。
你和玩偶娃娃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编辑 | 吴擎
排版 | 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