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来自南京的37岁陈先生查出
结肠内长了200多个息肉!
其数量之多和密集程度之高,
连护士看了都说“觉得脸发麻”。
图/江苏新闻微博
征询病人意见后,
医生花了约3小时才完成摘除手术。
肠道的这些“小疙瘩”从何而来?
会不会癌变?
怎样做才能阻断肠癌的发生?
有约君来为你扒一扒
肠息肉的“老底”。
肠内遍布200多个息肉
原来是这种遗传病惹祸
不少居民在做肠镜检查时,会查出一两个小息肉,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陈先生这样息肉数量“傲人”的情况,实属少见。
原来,与很多肠息肉患者不同的是,陈先生被确诊患有一种名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由APC基因突变引起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
陈先生这200多个息肉,还算不上“太离谱”——据介绍,FAP患者的大肠息肉数目至少100枚以上,多在300~3000枚之间,最多甚至可达5000枚!
息肉数量多时,呈地毯式密集分布,几乎看不到正常黏膜,肠道就如同“溶洞”一般,大息肉多有糜烂、出血。
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FAP癌变概率高,如不预防性切除结肠,FAP患者至50岁时几乎100%癌变。
此前广州日报也报道过一个FAP案例,而患者年仅12岁——
女孩小花突然出现疲劳、血便的症状,持续了半年之久,父母带着小花前往医院检查,发现她的血色素远低于正常值;同时,胃肠镜及CT检查发现小花的结肠壁布满息肉样隆起,最终确诊为FAP引发的便血及贫血,且已具有手术适应证。
考虑到小花年龄尚小,手术团队几经讨论最终决定,切除她的全部结肠并保留直肠,通过设计回肠储袋与直肠进行吻合,尽可能不改变她的排便习惯,同时进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幸运的是,病理结果提示,小花的肠道息肉病理为管状腺瘤,尚未发生恶变。
结直肠外科专家建议,FAP患者和APC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从10岁~15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此外,宜从25岁~30岁开始随访相关的肠外肿瘤,如甲状腺肿瘤、肝肿瘤、硬纤维瘤等。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超9成肠癌由息肉发展而来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肠息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生活习惯——低纤维、高蛋白、喜油炸饮食与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遗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有关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胃空肠吻合术等发生率较高
另一个大众关心的问题是: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中国结直肠息肉冷切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
但是,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有研究显示,超过9成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腺瘤性息肉。
查出息肉
莫错过这两次“纠错”机会
肠癌的形成缓慢,肠癌的发生一般需要7-15年的时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
如果在息肉,包括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可达100%;
如果在Ⅰ期肠癌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超过90%;
而如果在Ⅳ期肠癌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只有约10%。
因此,如果不想让原本很好处理的息肉,变成“漏网之鱼”甚至演变成中晚期癌症,千万不要错过这两个时机:
早期结直肠癌的最佳早诊阶段在息肉阶段,包括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第一次“纠错”机会。
即使息肉刚刚癌变,早期仍可通过内镜治愈性切除。若及时就诊,就可在内镜下进行超微创切除,无需开腹,无需切除肠段,可以保持肠道器官的完整性,避免肠癌根治手术带来的巨大手术创伤——这是第二次“纠错”机会。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这项筛查保护肠健康
45岁以上尽早做一次
“阻断”息肉癌变的关键在于早发现,而结肠镜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
其他的筛查还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CT成像技术、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等。
专家建议,结直肠癌症状隐蔽,45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症状,最好尽早做一次肠镜检查。
另外,以下这些高危因素所涉人群,也需要尽早进行筛查——
①一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结直肠癌具有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有2人以上,或一个50岁以下患结直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家系成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的人均属于高危人群。
②生活在结直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40岁者。
③结直肠癌或息肉切除术后患者。
④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者便潜血试验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人群,慢性腹泻或长期便秘的人群。
⑤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者。病程超过10年,病情反复发作,炎症反应损害肠道黏膜,增加结直肠癌患病的风险。
⑥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喜食高蛋白高脂肪红肉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⑦长期烟酒不离、不喜爱吃水果蔬菜的人。吸烟过程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饮酒则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整合自广州日报、江苏新闻、扬子晚报、邵逸夫医院公众号、健康有约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江苏新闻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