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亮相中国现代文学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展览
语音播报

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有4个版本,分别为1951年、1958年、1973年、2018年出版。文学馆珍藏的1951年版《谁是最可爱的人》纸张早已泛黄,但那些文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充满力量。

7月27日,《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和这4个版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展览中展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同版本  

魏巍写下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是1951年。那一年,他31岁。

魏巍女儿魏平说,1950年,她父亲从第19兵团骑兵团调到原总政治部后,任教育科科长,负责为战士们编写教材。按照魏平的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直在部队工作的魏巍亲临战场的心情十分迫切,他的愿望很快变成了现实。1950年12月,魏巍和新华社顾问、英国共产党员夏皮诺,新华社处长陈龙一起,冒着风雪出发了。此时,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才有一个多月。

魏巍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与战士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到朝鲜,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他曾回忆道:“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我看到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虽然面临的任务是那样的艰巨,作战环境是那样艰苦,但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普遍性,是空前的。”魏平特别提及她父亲在一个步兵团了解到的一个惊人数字,这个团到第三次战役结束,伤员随队作战的人员数量比送到医院休养的人员还多。“许多人问他,《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这是我心中蹦出来的,是长期感情的积累。”魏平说。

  1952年,魏巍(右)在朝鲜三登野战医院采访志愿军模范护士罗克贤。

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过程,魏巍说过:“在朝鲜时,我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特写,里边写了20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说得也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终,《谁是最可爱的人》再现了松骨峰战斗,这正是魏巍在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采访后所得。文中,魏巍还写了志愿军战士冒着浓烟解救朝鲜小姑娘的故事,以及战士们在防空洞边和着雪吃炒面边谈论理想的生动片段。  

  《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复制件

  400多封读者来信珍藏至今

《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后,魏巍接到大量读者来信,魏平能看到珍藏至今的读者来信也有400多封。魏平最近着手整理这些信件,一字一句仔细读过,穿越时空的文字即便在今天也打动人心。

有一位志愿军战士在信中这样写道:“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里,您是我们最熟悉的、最欢迎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我们常常为您把我们写得太好而惭愧,我们常常奇怪您为什么会这样熟悉我们的生活,懂得我们的思想。”这位战士还写道,战士们有的感动流泪,他们的思想行动,祖国人民都知道、都关心,连吃冷水拌炒面这一点苦,人民都记着。“当我们连续不休息的晚上行军的时候;当我们在漆黑的夜晚翻大山,雨淋湿了衣服,路又滑的时候;当我们因运输问题吃不上粮食油盐的时候……我们常常忆起您告诉过全国人民的话,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让魏巍足以欣慰的是,他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长篇小说《东方》,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被一代代中国人继承。“非常可贵的是,在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不管是在抗洪救灾中,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都践行着这种精神,发扬着这种精神。那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舍生忘死、肩负起重担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魏平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通讯员: 现代文学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