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创”,番职院助力瑶族银饰产业创新发展
语音播报

为积极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发挥大学生在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的生力军作用,近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创新赋‘瑶’,‘银’领振兴”实践团来到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文创赋能和技术模式创新,助力当地瑶族银饰产业创新发展。

深入瑶银产业一线调研,摸清非遗传承问题现状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千年瑶寨、油岭瑶寨,实践团认真调研、切身感受,以期从当地瑶族居民的民风民俗中找到瑶银的历史脉络。在与瑶族居民的相处中,大家做了深入的观察和大量的访谈,得到了非常真实客观、接地气的一手信息,直观地感受到了瑶银对于瑶族居民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瑶银产业的发展现状,实践团来到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三江镇的商业街道,与多家银饰工坊经营者交流沟通,并驻店观察进店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形成了初步的市场研究。

调研拾月拾陆瑶族(非遗)文创园时,负责人房小姐分享了如何将瑶族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经验心得,并请大家参观了瑶族银饰等多项非遗研学体验项目。在瑶族博物馆和县文化馆的走访中,团队成员对瑶族银饰形成了更加生动立体的产业轮廓,收获了来自产学研前线的多维度综合建议。

深挖瑶族元素亮点,创建瑶银IP数据库

在调研走访阶段,实践团对瑶银相关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收集与整理。同时,针对瑶银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机遇问题,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收集了上百份调研问卷。

通过资料整理和问卷分析,实践团发现瑶银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在于新元素、新技术和新模式。大家将收集到的瑶族文化元素归类整理,建立瑶银样式、图案IP数据库,将数据库中的形象、故事和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中,建立文创首饰产品款式库。

实践团成员,作为200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从年轻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了80余款融合瑶族元素的银饰作品,并将部分作品做成了实物。这些作品得到了文化馆、文创园等多家单位负责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赞誉。

为了解决瑶银新产品开发时间长、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实践团还协同3D定制与数字化专业公司,通过3D首饰渲染技术实现原创产品的虚拟呈现,这样就能大大提升新品开发效率。同时,借助AR虚拟试戴技术,让消费者直观体验到佩戴效果,加速其达成购买意向。将3D定制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瑶银数据库的建设上,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原创设计IP,实现快速创作、上传、检索,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线上线下零售终端尽可能实现轻资产、高周转、降本增效。

电商直播广宣传,争做瑶银文化传承人

“主播戴的银饰好漂亮!”“原来传统服饰也这么适合小姐姐呀!”“主播,你们戴的银饰可以定制吗?”“我就是瑶族的,没想到在直播间还能看到宣传家乡的主播!”这些评论,都来自实践团创建的直播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瑶乡的魅力,领略瑶族银饰的风采,实践团开展了直播介绍活动,争做瑶银形象代言人。通过直播分享,带领观众揭开瑶乡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到瑶族独特文化的魅力。在直播中,团队向观众展示瑶族特色服装与银饰,介绍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同时让观众了解瑶族银饰的特色特点,共同融入瑶族乡村的世界,感受这片美丽土地的独特魅力,将瑶族银饰文化传播出去,激发公众对瑶族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也为团队后续以瑶银为抓手,助力瑶乡振兴打下基础。

“我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设计师,把我们瑶族的首饰设计得美美的!”一名瑶族孩子在课后对实践团的大哥哥大姐姐说。除了线上对外宣传推广,团队还不忘将目光放在本土少儿对瑶银文化认知的培养上。在当地小学支教中,实践团为孩子们普及珠宝相关传统非遗技艺的知识并讲解瑶族银饰,激发孩子们对瑶族文化的兴趣,加强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交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刘赪秀

图由通讯员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