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6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岭南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
系列活动共分“琴韵岭南”2023岭南古琴实景音乐会、“湾水寻音”广州市文化馆游园古琴“快闪”雅集及古琴游园打卡活动三个板块。以琴会友,以琴化人,充分展示岭南派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
6月26日晚,“琴韵岭南”2023岭南古琴实景音乐会在广州市文化馆广府园惊艳上演。本届音乐会沿袭历届“融合出亮点,跨界出新意”的设计思路,着力从历史文化层面生动诠释、刻画岭南文化风情。
巍巍山巅之上,天无云,风无痕,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东笑先生盘腿抱琴,一曲《高山·流水》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表达“高山流水觅知音,广府园里思古今,诚邀天下痴琴客,琴韵岭南最宜人”的旨意。《怀古》《渔樵问答》《玉树临风》《鸥鹭忘机》《碧涧流泉》《鹤鸣九皋》《水东游》《空》《诗经·木瓜》等琴曲,从一众岭南古琴家的指端流淌而出,与广府园富有岭南传统建筑特色的景观交融相和,同时突破古琴静态聆听的艺术范式,与舞蹈、太极剑、香道、沙画、剪纸等非遗项目和文化艺术形式互添新趣,果真是玉树临风如太极 ,碧涧流泉天籁声。
古琴作为中华音乐文化的代表性音乐品种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远、淡、微”的高雅格调。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作为古琴重要流派之一的“古琴艺术(岭南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商业机构还是民间组织,都积极投身于古琴的保护、传承事业中,岭南派古琴艺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岭南首府广州是古琴艺术(岭南派)流传的重要阵地,也肩负着非遗传承的光荣使命。在传承人队伍建设方面,自2009年谢导秀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如今有省级非遗传承人区君虹、谢东笑,市级非遗传承人宁兰清、陈是强、吕宏望、区宏山,以及区级非遗传承人方敬、赵旭等人,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传承梯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琴社60余个,各传承基地培训学员总数达30000余人次,岭南古琴在全市老中幼群体间遍地开花、欣欣向荣。
在保护设施和举措方面,海珠区文化馆(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古琴艺术(岭南派)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按照广州市“一区一品牌”的要求,通过设专点(设立岭南古琴传习活动地点)、保传承(强化申报和监督管理力度)、抓教学(重视“传帮带”确保薪火相传)、出亮点(加大岭南古琴的文化传播)、推试点(推进古琴数字化试点建设)等措施,深挖岭南古琴内涵,将岭南古琴与书法、绘画、诗词等传统文化融合,形成极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岭南古琴音乐会。自2011年以来,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为传承和弘扬岭南古琴文化持续注入源动力。
广州市文化馆是位于海珠湖畔的文化新地标。主办方充分利用馆区富有岭南生态特色的建筑风格,选取阙台、流韵台、翰墨园、广绣园、广府园等景点进行造景设计,让琴曲意境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更便于观众领悟古琴文化“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精髓。
岭南琴师陈是强、刘笔华、赵旭、徐思杭、徐燕飞、黄淑仪等,受邀于6月23、24日以快闪的方式演绎岭南古琴名曲。在高高的阙台上,古琴二重奏《神人畅》把泛音段倾诉性的旋律演绎得酣畅淋漓;流韵台上《乌夜啼》传达着喜兆降临、欢欣庆幸的情绪,台下省非遗(广州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陈俭安师徒刚柔并济的螳螂拳,共同演绎着琴心的情致与剑胆的魄力;广府园茶室中,疏朗的竹影间,是《渔樵问答》的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广绣园里,随着《阳关三叠》叙述与抒情的琴音响起,情景剧演员演绎着琴曲传达的友人间诚挚的惜别之情;翰墨园银瀑飞泻,山石屹立,《碧涧流泉》让人仿佛身临山林,感受闲适疏放的幽趣;倚流亭内,流水潺潺,精短空灵的《双鹤听泉》,应和着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陈小杰妙手剪出的黑白双鹤,让人仿佛犹如闲云野鹤,无虑无忧,无惊无恐,逍遥自适于山水中。
在本次活动中,为致敬已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导秀先生(1940-2019),还特别策划了先生个人专题展,展出先生演绎古琴艺术及其他珍贵相片20余张。此外,谢导秀先生的太太黄惠芳女士,还送来了有先生手刻签名的“怀古”古琴,为本次活动献上美好的祝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市文广旅局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