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大百年 两部原创广播连续剧上线
语音播报

今年是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日前,以三大为主题的两部广播连续剧分别上线,通过电波向听众再现了100年前中共三大会议那难忘的9天,再现了《国际歌》那震撼旋律唱响的历程。

《广州1923》聚焦中共三大召开的“9天”

6月12日,广播剧《广州1923》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首播,并分别于6月17日、7月2日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等频道重播。《广州1923》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出品,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协办,汇聚了优秀创编人员和党史专家实力打造。广播剧讲的就是9天会议的过程,情节张弛有度,剧情跌宕起伏,十分吸引听众。  

作为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广播剧,《广州1923》涉及了大量史实、人物及背景。为此,从剧本创作到演出排练再到剧目合成的各个阶段,该剧出品方多次邀请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及省内的广播剧专家们审读把关,并根据学术意见和专业指导不断修改完善、精益求精,确保剧本内容符合事实。从资料准备到形成剧本初稿,编剧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数十次易稿。在完成第一次录制后,根据听评会专家的意见,编剧对剧本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制作单位又进行了相应的重录、补录。整个过程十分严谨,做到了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练行村院长和李新华副院长作为本剧的编剧,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很多相关人物、相关事件的资料。同时编剧李新华说,仅仅是阅读资料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庞杂的资料中找到适合剧本创作的“点”和“线”,然后用作者的思路把“点”和“线”连起来,形成属于本剧独特的、具有情感色彩的“面”,“文艺作品不是史料的简单展陈,它必须是人物有血有肉地呈现,以及作者有观点立场的表达。”

党史专家评价,《广州1923》是一次大胆的创作,是一次“破冰之旅”,创作者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精湛的艺术手段,把100年前的那激荡人心的9天,用文艺的形式进行了成功的记录。

参加广播剧《广州1923》演播的演员,一共有5位国家一级演员,包括李仁义、张琳、孙洪涛、王虹、禤智红,他们有的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有的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都是国内舞台剧、影视剧的“老戏骨”。国家一级录音师谢倍伟作为本剧的录音、配乐和合成,运用了多种声音素材,并为本剧创作了近十首音乐。

《英特纳雄耐尔之歌》再现奋进旋律

100年前,催人奋进的《国际歌》在中共三大的闭幕会上唱响,继而在广州传唱,直至传遍全国。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三集广播剧《英特纳雄耐尔之歌》,于6月17日至20日晚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FM91.4,AM648)播出,每天连播三集。广播剧视频版也将于近日在多个平台上线。

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广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东文担任编剧和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黄力、白文显、王瑶、崔冰、刘红韵领衔主演,邀请了主任播音员佟冰和广东一线演员陈轶、胡炜、汪东、张浩天、韩波等担任重要角色,阵容强大,制作精良,语言精彩,音乐、人声、音效、环境等情绪营造得恰到好处,让听众身临其境。

广播剧《英特纳雄耐尔之歌》的时间跨度为1921年至1935年,以瞿秋白和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相约翻译《国际歌》作为故事起点,在宏大的历史语境下,以《国际歌》在中国广泛传播为情节线,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共三大、省港大罢工、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感人故事。

广播剧是典型的语言艺术,剧中的人物语言是否能够生动表达体现出一个编剧的功力。这部剧很多独白与对话,既是剧中的台词,也是历史的“原声回放”。“我们这个广播剧既兼顾了史料记载,同时也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更能为人物、事件增添色彩,让这段历史更具吸引力、传播力。”编剧、导演郭东文介绍。

本剧除了完成了音频版的制作外,还全程拍摄了艺术家在话筒前的演播,最终将以现场演播、历史影像、人物资料和艺术画面的综合艺术形式,视听并举,音画融合呈现在播出平台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黄琼

图/广州市文联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