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他在11家博物馆当讲解志愿者丨魏智华:从博物馆走出的“名士”
语音播报

“明天是2023年6月14日(星期三),我在广东省博物馆讲解,上午10时30分讲解《自然资源》展厅,下午2时30分讲解《自然动物》展厅。”这是魏智华前天在自己朋友圈里发布的一条新的“通告”。

如果“整理”魏智华今年以来的行程安排,就会发现他先后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美术馆、广东华侨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及王墓展区)、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华南国家植物园等11家文博单位担任讲解志愿者。仅2022年,魏智华在广州艺术博物馆的讲解服务时长就达到332小时,在广东省文化馆的服务时长更是达到508小时;倘若从2011年他成为讲解员开始算起,魏智华累计的志愿讲解服务时长已经超过了10000个小时。

今年60岁的魏智华,为什么可以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乐于贡献如此多的业余时间到志愿服务中?带着好奇,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倘若和魏智华一同散步,就能发现他丰饶的精神世界。

记者与魏智华的采访地点定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咖啡馆内,从一杯美式咖啡,他可以讲到咖啡的源头;餐厅内种植有几株绿植,他能立刻分辨出是春羽,属于天南星科,性喜高温、湿润、极耐荫,而窗外的紫荆花则属于豆科植物;记者的包里放着几朵栀子花,他又会告诉记者,栀子花又名檐卜花,“檐卜标名自宝坊,熏风开遍一庭霜”,并提及一件江西吉州黑釉瓷的文物,上面就有檐卜花的纹饰,从而佐证了吉州窑所凝聚的禅风儒趣;聊到酷暑天气,他会提到“魏晋清凉”;聊到如今盛行的“露营文化”,他的思绪又突然飘到了古希腊时期的雅典……

熟悉魏智华的石门中学老师林旭升这样评价他:“魏智华的脑袋里像是有许多个格子,需要的时候,那些知识就可以从格子里快速抽出来。”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原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长陈杭老师,则更是经常在不同场合调侃魏智华是“广东文博讲解第一人”。还有一些听过魏智华讲解的观众说:“魏老师是引导我爱上逛博物馆的人”,“他站在那里,就像一个古希腊时期的讲学者”。

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实际上早在2019年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时,记者便留意到魏智华。

如果你也是一名省博物馆的“常客”,打开省博每周发布的讲解排班表就会发现,他的排班时间总是非常固定,通常在每周二到周五的工作日,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有时候他会出现在省博的“广东历史文化展厅”,有时候又会出现在“潮州木雕”等其他展馆。类似于魏智华这样在工作日“频繁露脸”的讲解员志愿者其实并不少,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不少临时展览中,魏智华的名字也总会出现在其中。

“讲好一个展厅只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但如果想要讲好多个展厅,就意味着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广东省博物馆的志愿者王洪波老师在提起魏智华时这样描述:“他是我们馆的‘临展专业户’,全馆可能只有他一个讲解员志愿者是能把所有临展考核都通过,并且讲好的。”

魏智华的讲解最显著的风格特点就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讲一副桃花坞的年画,仅从画面上一个肩膀瘦削的女性形象,他就可以讲到吴门画派及代表人物唐伯虎和仇英,再对比武强年画中丰满的人物形象,衍生出五千多年来中国绘画的主流审美观和服饰艺术,最终落脚于“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美学演变特点;讲一副《九九消寒图农历图》,他又会从画中的花卉图案要素,讲到花语、农业生产的时历演算,最终再延伸到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最长一次,他讲解《瞻彼星辰·希腊珠宝首饰文化》临展,从下午2:30讲到了傍晚7:00,仅从小小的古希腊珠宝首饰之中,魏智华便能从沧海一粟引申出磅礴的西方美术史的艺术变迁,再从西方美术史讲到了古希腊神话,最终再“跑”回到现当代艺术……

不仅如此,魏智华还能结合不同的观众群体来进行讲解。同样是在广东历史文化展厅内,他给孩子们讲一颗出土于佛山石宕遗址、缺了门牙的头盖骨化石,提到拔牙背后潜藏的“成人礼”习俗,他会启蒙孩子们“还有许多历史秘密正等待你们来挖掘”;倘若遇到外地游客,他又会以《和辑百越》大型油画切入,从南越王赵佗的民族融合政策讲到唐代“重启梅关古道”、宋人“南渡”等,来说明一千多年来广州所具备的开放包容的“历史基因”。

还有些时候,一些观众会提出一些“偏门”的问题,有时关于文物价格,有时关于美学教育,有时关于博物馆推广,有时又是一些具体的命题,魏智华总能用他的文化体系给出解答,“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不论是中西方美术史、艺术史、哲学、文学,甚至自然、植物学、心理学,他都能跟你讲。”一位志愿者评价道。

从南下“淘金”到“去物质化”

很多人会误以为,博学的魏智华或许是一名高校的教授。可如果打开魏智华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另一个故事脚本:与所有人的设想不同,在2011年成为一名博物馆的全职讲解志愿者之前,魏智华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上与销售、营销等相关。魏智华的朋友说:“他是最早一批淘到改革开放第一桶金的人,也是最早践行去物质化的那一批人。”

魏智华1963年出生在江西,早在小学阶段他就察觉自己对艺术和历史的爱好。高考恢复后,魏智华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报考江西冶金学院的机械专业。进入大学后,魏智华将大量时间都交给图书馆,阅读各类传统文史典籍,同时还去赣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进行旁听、学习国画等。

1987年,大学毕业的魏智华被分配来到顺德的一家企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发掘到时代浪潮下销售工作的“含金量”,便毅然转岗。彼时每隔一段时间魏智华就会换一家企业,职位也从销售员逐渐晋升为营销总监。全国各地跑业务的日子里,魏智华还抽空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是收费的,比如湖南省博物馆的门票大约50元,这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为了弥补自己在艺术学习上的缺憾,他又先后前往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等院校进行插班进修和专职学习。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06年,魏智华与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的妻子一同前往美国游学一年,在此期间接触到西方美术史、西方艺术史及西方哲学史,并第一次了解到国外的志愿者体系。“当时我们的朋友、教授、邻居的家庭中,大多数是只有一个人在工作,其他家庭成员都乐于去当志愿者,有的在敬老院,有的在图书馆,其中不乏一些专职志愿者。我那时突然觉得,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

2011年,在与妻子商量后,魏智华辞掉工作,报名加入广东省博物馆和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的讲解志愿者团队,开始他作为全职志愿者的日常。至今,他已陆续加入11家文博单位,每年都会因志愿服务表现突出被评为各馆的“十佳志愿者”,12年下来,这些荣誉证书已经堆满了一个大箱子。

许多观众因魏智华的讲解爱上了博物馆,有一批观众甚至还自发建立起好几个粉丝群。这些粉丝中,包括博士生、硕士生,也有学者、高校老师、家庭主妇、老年文博爱好者等,有的人甚至受魏智华的影响,也成了博物馆志愿者。此外,魏智华还经常自费前往全国各地文博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并将从其他优秀博物馆里学来的志愿者结构体系经验推广到广东省博物馆中,与省博工作人员一同打破了过往“以学生志愿者为主”的人员结构,使省博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社会志愿者为主的文博单位。他还同时担任多个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讲师,不知不觉中带出成百上千的优秀志愿者。

追膜“魏晋风度”的现代人

很多人都会好奇魏智华的选择,有人会问他“为什么不走学术路线?”还有人问他:“当志愿者有什么好处?”对于这类问题,魏智华总会引用一个西方哲学家的话,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可以一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他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成为一名不受雇佣关系等任何限制的讲解员志愿者,对于魏智华来说,可以最大限度地践行自己的人生理念。

很多了解魏智华的人会觉得,魏智华的身上有一种古风时期的“自由节制之美”,魏智华自己也最为追膜“魏晋风度”。作为一名“明星讲解员”,魏智华时不时会被邀请上镜采访或给一些“大咖”们进行讲解,但不论观众的“咖位”如何,魏智华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专业态度。

私底下,魏智华的言谈也总是率真洒脱,他的涉猎格外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古典的、现代的,他都会看、会讲。

他的日常生活极其规律简约:每天早上6:30起床,一杯美式咖啡,一个点心包;8:30乘坐地铁,前往当天值班的博物馆进行讲解;晚上回到家,做家务,11:00前休息。

他的物欲也极低。妻子是华农人工智能专业的教授、博导,魏智华却不怎么通晓电脑,甚至不懂得网络购物等;他日常总是穿着一些妻子学校发的纪念衫、手里则常年提着一个华南农业大学的帆布包,包里装着一件换洗衣服、保温瓶、几张志愿者工作证、雨伞以及一双自己使用的勺筷——他不爱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塑料、泡沫、纸袋等,甚至对妻子和孩子购物买回的塑料袋,他也会选择留下并整理好,送给家附近卖水果、卖菜的摊贩。魏智华说,他选择“去物质化”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环保主义,只是他从《易经》中领悟到的人与万物的关系,“这些资源不可再生,你浪费得多一些,持有的便会少一些”。

魏智华将自由大部分归功于妻子:“她的工资已经够养活我们一家人。而我们对于物质的要求并不高,能吃饱饭就行;相比之下,我们更想在人生下半程追求精神生活,只是她选择了当老师,我选择了当志愿者。”

今年魏智华60岁了,当讲解志愿者已经12年,他也并不打算“调岗”,准备“讲到不能讲为止”。对于未来,魏智华说自己再也不像以前一般做规划:“因为每过完一天,未来就会少一天。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每天完成这一件健康、快乐、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志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