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享江南遗韵 品江南丝竹之美
语音播报

近日,围绕“非遗”主题,行知读书会特别策划了两场活动,包括体验Citywalk,一起“CHANG览”木文化博物馆,其后带领观众邂逅上海市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花格榫卯”技艺,通过一场特别的江南丝竹音乐沙龙,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之美。

两场活动首先从走进木文化博物馆开始,观众仿佛从城市穿越到了大自然,从现代一秒回溯到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年前的原始生态。

据介绍,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场馆面积13000平方米,是国内唯一以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集名木科普、木雕艺术、家具建筑、文化传播于一体,有机的将原生态名木文化与木雕工艺相融合,引导一种尊木爱木,木尽其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其中,红楼梦文化艺术馆所展陈的文化艺术家具,更是取材皆用酸枝木中的极品,整料开材无拼无补,被评选为吉尼斯雕刻面积之最,让人大开眼界。

触摸了木的温度与魅力,探索了“木”的不平凡之后,资深乐评人毕祎、江南丝竹上海市非遗传承人陆德华,携手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丝竹乐队做客行知读书会,以一曲曲优美淳朴的丝竹小调演绎江南的风俗民情,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上海市市级非遗传承项目“江南丝竹”之美。

毕祎的讲解生动风趣,将江南丝竹的历史与故事娓娓道来。江南丝竹上海市非遗传承人陆德华也展现了老一辈人对江南丝竹深沉的爱。

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丝竹乐队现场带来演奏,观众们深深沉浸在清新悦耳、轻快明朗、绮丽优雅的江南丝竹乐之中。

毕祎介绍,江南丝竹是音乐家和音乐家之间自发组合的一种形式,江南丝竹常用乐器包括二胡、阮、三弦、琵琶、洋琴、古筝等丝弦乐器,笛、箫、笙等竹管乐器,鼓、板、碰铃等打击乐器。

丝竹不是上海特有的音乐形式,实际上江浙两省都有,以沪宁杭地区最盛。丝竹是不断发展而成的,一开始有丝竹、国乐、清音、仙鹤等等名称。民族音乐理论家李民雄认为,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称“江南丝竹”。

1911年后,江南丝竹逐渐以上海为中心,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国声社”等乐社。江南丝竹的班社数量在上世纪40年代最多,超过了200个,这一时期成为江南丝竹发展的全盛期。那时候名家传艺、演出频繁,人才辈出,水平不断提高,且江南丝竹八大曲日臻完善。

江南丝竹具体有用途呢?毕祎表示:第一,自娱娱人,茶馆私宅,以乐会友;第二,成规模的交流会,即班和集之间的交流会;第三,婚事、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乐器组合不定,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毕祎认为:“江南丝竹音乐家在演奏过程中不仅展示高超的技艺,也展现了音乐家之间思想的碰撞,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形式。现在‘江南丝竹’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为这不单单要求大家能了解它,更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晓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剧:贺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