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降落伞研发团队:精益求精护航中国航天员第10次飞天圆梦
语音播报

又见红白大伞,护航神舟回家。北京时间2023年6月4日6时33分,在万众期待之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徐徐飘落、稳稳着陆。随后,返回舱舱门打开,“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这顶特大型降落伞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伞衣面积达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三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被誉为“神州第一伞”。每当神舟返回舱快要回归地面时,这顶红白相间的特大型降落伞就会打开,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引人注目。

神舟十五号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从2003年神舟五号送杨利伟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圆梦”归来,伞花连续绽放,不仅见证了中国人飞天逐梦的十次凯旋,更护佑着航天员天外归来的十分平安。这顶大伞凝结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的智慧与心血。他们也被称为“回收铁军”。

坚定信念,追逐“航天梦”

贾贺2009年加入航天,先是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回收任务中当青年突击队队长,之后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担任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说:“神舟十五号凯旋让人特别高兴,但更令人高兴的,是十年逐梦、不负华年。”

2016年11月18日,大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上空打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伞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打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荣耀凯旋,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伞再次在东风着陆场上空打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凯旋。

2022年12月4日,冬天的东风着陆场寒风凛冽,夜间极端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大伞经受住了考验,护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在逐梦的道路上,经受住了四季的实战考验。2022年11月29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圆梦乘组”踏上中国人第10次载人飞行之旅。

“必须确保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回收着陆分系统试验队组建了临时党组织,召开进场动员会,举行授旗仪式和出征仪式。试验队接下“军令状”,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精神状态,去奋斗、去逐梦。

“我们一定要干得更好!”更年轻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冲锋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面。他们佩戴着回收任务的专属徽章,用响亮的语言告白青春,用不懈的奋斗抵近梦想。

经历了6个月的飞行后,神舟十五号的“圆梦乘组”载誉归来。在大伞成功打开、航天员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试验队员的表情里出现久违的舒展。“安全回来了,一切努力都值了!”大家激动地一边发朋友圈,一边互相点赞。

至此,这支队伍践行“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誓言,用“十全十美”的行动,护航了15艘神舟飞船和10次载人飞行任务,护佑了26人次中国航天员平安“回家”。

自立自强,打造“平安伞”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通过研制和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积累了无人航天器降落伞的研制经验。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迫切要求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器回收技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要回收载人飞船,无论在技术难度,还是在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要求上,都需要实现质的飞跃。

降落伞是确保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安全返回的关键依仗。载人的因素对相关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开伞动载、稳定性、下降速度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曾有同志想“走捷径”,提议能否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对方提出了技术转让费为1500万美元的天价。除了价格高昂,引进了技术,也不等于拿来就可以直接使用,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技术能不能行?产品可不可靠?都是未知数。

“一定要自力更生!”面对险峻的航天科技高峰,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摒弃了技术引进的选项,踏上了艰难的“平安伞”攻关之路。他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术才能托底。”

从方案制定到产品详细设计,从图纸下厂加工到产品配套交货,每经历一次哪怕十分细小的技术改进,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都要用大量试验进行充分验证。

烈日酷暑中,数九寒天里,他们一次次爬上高耸入云的试验塔,一次次扎进偏僻难行的山沟,一次次踏入人烟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过灯火通明的漫漫长夜。这些不仅是对团队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们体力、耐力和信念的极大挑战。

咬着牙,顽强干。经过多年艰苦攻关,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设计缝制及验证、可适应多轨道的回收程序控制、着陆缓冲、空投试验、伞舱盖防撞气囊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3年10月16日6时左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大气层。飞船在降落,但大家的心高高提起。伞开了,飞船速度得到了控制,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平安出舱,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看到航天员,无比激动、无比自豪,那种感觉终生难忘、终生回味。”忆及当时场景,研制人员仍记忆犹新。这次任务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让“守护伞”“平安伞”经受住了实战检验,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里程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支队伍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自立自强中勇于登攀,不仅让大伞日益完善、更加可靠,而且磨砺了困难压不垮、挫折打不倒的品格,把自己锻造成了“回收铁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孙国慧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孙国慧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