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这一行,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好奇心。”这句肺腑之言,出自2023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科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之口。5月31日下午,他带着这样的初心,带着他和“海马”的故事走上讲台。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我和‘海马’的故事——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走进广州外国语学校。
“我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陈教授从深海探测行业说起,将深海探测生动地比喻为,借助海洋地球物理技术和海底取样技术,给海洋“做了一次体检”。
深海探测并非易事。陈教授一边带着大家回顾人类探索深海的历史,一边指出,深海探测不能像钓鱼一样,“鱼钩一甩、静待愿者”。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精细化深海探测的方法,而潜水器则是帮助提高探测精准程度的重要工具。
怀揣着实现我国深海潜水器技术独立自主的梦想与决心,“海马”项目自2008年启动,从一个抽象概念、一个简单的模型,变成今时今日“建功立业”的实际科技成果。“2014年元旦,我们在上海进行海试。当时天下着雪,从北京来的老教授,和我们这支年轻团队,陪着‘海马’一起过新年。”陈教授朴实的语言里,饱含着他对这段往事的怀念和感慨。
经过6年研发、1年系统集成测试、3个月的海试,“海马”号在万众期待中“降生”,至今已出色完成多项任务。陈教授分别从深海打捞和深海“寻宝”两方面介绍了“海马”号的应用情况。“科研团队们都说,设备大胆带出海,掉下去了,大不了就让‘海马’去打捞。”谈及“海马”的打捞能力时,陈教授的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
深海“寻宝”的“业务”显然更吸引在座同学。观看着“海马”号在海底“冷泉”附近拍摄到的影像,同学们不禁发出感叹。陈教授解释道,海底环境虽然黑暗,但一些细菌可以利用烃类气体、硫化氢和甲烷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将碳转化为糖和养分,以此供给海底生物食用。流畅的操作、清晰的画面,也让师生们见识到,“海马”号过硬的装备与能力。
据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黄青男介绍,本次“我和‘海马’的故事——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是2023年“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沙系列活动之一,将“最美科技工作者”及广海局的优质科普资源引进校园,惠及青少年学子,推动社会化大科普。除了科普讲座,南沙区科协还联合广海局在校内举办海洋专题科普展览,向师生们展示多年海上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传递保护海洋环境的理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叶卫展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蒋锦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