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健康管理功能、人机交互界面…看神舟十六号如何“升级”
语音播报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奔向太空,3名航天员将与等待多时的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太空会师”,并进行在轨轮换,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我国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为严苛的航天器。随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进入常态化运营,神舟载人飞船也迎来了新批次密集的组批生产和发射任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发射的首个载人飞船,承担着“一次验证、组批投产”的使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为满足空间站任务需求,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确保可靠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最高标准完成了上百项器件更改和可靠性提升等验证工作,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全力支持北斗定位系统,进一步增强自主健康管理功能,不断提高飞船上自主健康管理水平,并从分系统级、单机级、部组件级3个层次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机制,全力推进产品数据互联信息化、线缆总装布局数字化、关键参数检测智能化,全面实现了神舟飞船在“空间站时代”的再升级,为神舟踏上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航天员往返天地的交通工具,神舟飞船的舒适性也至关重要。从神舟四号飞船开始,航天科技集团团队就对人机界面进行详细设计并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磨合和悉心付出,神舟飞船目前的状态已经可以满足航天员各项任务要求以及舒适性要求。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上,设计人员将飞船仪表的数据显示化繁为简,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更加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

面对空间站任务阶段每年发射2艘神舟载人飞船的高密度任务需求,神舟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组批研制模式,以“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确保空间站工程任务顺利开展。在发射场工作的40多天内,神舟载人飞船试验队需要并行完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应急救援待命准备等。研制、发射、飞控及回收实施四条战线高度交叠,进度安排、质量控制、资源保障等诸多方面压力巨大。

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高”发展理念,神舟载人飞船队伍通过制定批产规范、设计通用文件体系、建立批产基线和技术状态管理模式、制定滚动备份策略等方法,建立了系统级批产设计与研制体系。通过验证项目优化、串行改并行优化、标准接口项目优化、试验工况优化、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优化、集中—分布式飞控等手段,全面实现了覆盖产品研制过程、AIT、发射场、飞控等全流程的批产技术流程优化,大大提高神舟飞船研制效率和效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程依伦

通讯员 航天科技集团融媒体中心邓雨楠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