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风云录③ | 春园是中共三大重要“亲历者”
语音播报


 ▍红色寻踪 ▎

《国际歌》旋律
回荡于展馆听筒中

沿着楼梯登上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二楼,右侧墙上按照日期顺序罗列了中共三大的会议日程。在会议第九天,也就是1923年6月20日,墙上文字写道:“6月20日,大会闭幕,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墙上还挂着一台神秘的老式挂墙电话机。摘下听筒聆听,《国际歌》的旋律回荡在耳边,可以选“国语版”“童声版”,还可以选“法语版”“俄语版”。记者经过此处时,一位20多岁的女生正全神贯注地听着法语版本《国际歌》,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资料图片: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二楼设有一台老式挂墙电话机,摘下听筒便能听到《国际歌》的旋律。(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摄)

资料图片:参观人员通过听筒可以聆听不同语言版本的《国际歌》。(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而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正是瞿秋白,这也让《国际歌》在中国有了传唱基础。但瞿秋白翻译的版本与现在的通行版本有所不同,介于文白之间。展览中介绍,他为了“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巧妙地采用音译的方法,转译“international”为“英德纳雄纳尔”,使歌词铿锵有力,与曲调和谐结合。此后,这一转译方式被各个版本所采用,即是现在的通行版本中“英特纳雄耐尔”的来源。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临刑前,他淡定地说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即他用俄语轻声哼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

2013年3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其中在列的便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其保护范围除了会址建筑遗址,还包括了附近的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以及简园、逵园。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自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后,外国人和本地富商在东山择地建住宅,使得这里“地价日增,屋宇日盛”。民国时期,不少官员也纷纷在此处兴建别墅、官邸,形成了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等为集中地的花园式住宅。广州人熟知的“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便是此间的写照。

春园也是这批住宅之一,位于新河浦路24号,是一栋三层楼高的建筑。1923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移驻广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等部分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春园24号居住办公。出于经费、安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考虑,中共广东区委在春园附近还租了一间两层楼的小房子作为会场。可以说,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的时空里,春园都是非常重要的“亲历者”。

春园

春园是部分三大代表的居所和部分会议举办地

春园是指广州东山新河浦22号、24号、26号三幢合一的联排洋楼,是由一名姓黎的美国华侨商人与其他两位华侨在1922年兴建的砖木混凝土结构的公寓式楼房。春园借鉴欧美建筑风格,又糅合广东传统民居的特点,以红砖为墙体,四周有围墙,围墙的门是用铁栏焊接而成,门前向着一片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民国初年建筑。

当时,马林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经常在春园24号楼二楼客厅、三楼客厅研究国共合作的方针策略,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问题,起草中共三大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等。据中共三大代表罗章龙回忆:“中共三大期间,马林、张太雷、毛泽东住在东山春园。这春园是三栋房子组成……春园是公寓式的房子,其二楼室内有三房一厅。客厅的陈设有写字台、转椅、书架,客厅没有挂什么东西。我们曾在客厅举行了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的会议。”

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后来回忆,会议期间代表们分别住在春园及会址楼上,其中毛泽东、瞿秋白、陈独秀、马林都住在春园。1923年6月23日,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春园24号楼二楼客厅开会,研究中央局成员组成及分工,决定由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徐梅坤还回忆,他每次会后经常看见毛泽东、马林、张太雷、谭平山、瞿秋白等人沿着恤孤院路向南直走,转弯便到春园,“我有时散步到此(春园),往往用手向楼上代表们打招呼”。

春园内部

春园也曾是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点

当时,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在春园24号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机关也是在春园24号办公。

中共中央领导人入住春园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192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据广东区委工作人员李甫回忆:“1922年至1923年初由于广东支部扩大,原支部活动地点不够,逐渐转至鲍罗廷公馆,活动地点在春园……经常开会(到)深夜,1924年我在黄埔军校曾与周总理坐电船来找鲍罗廷等顾问开会,船泊在河涌头。”

1923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根据形势的变化,由广州迁回上海办公。春园作为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的使命才告一段落。

1923年10月,苏联顾问鲍罗廷来到中国,入住春园26号东房。据屋主黎福俊、黎母描述,“1923年至1927年期间,春园(现在的26号)二楼曾住外省人。我迁来不久租给法国人住,后来又租给法国人住。这四栋房子的二、三楼都住过外国人……1923年苏联顾问加伦、鲍罗廷曾在二、三楼居住。”

在春园26号楼三楼客厅,来自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同志们经常开会到深夜。不仅如此,孙中山曾坐电船来到春园26号找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鲍罗廷开会研究国共合作问题。而鲍罗廷在春园26号居住到1924年初,才迁至广州东较场鲍罗廷公馆居住。

2006年,春园复原修缮后对外开放。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完成复原提升,对外开放。

春园内部

一项项决策在此孕育、成熟,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在此上演。春园,这座小小建筑无疑是中共三大的重要“亲历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 段澜
设计统筹/徐锦昆
漫画/王紫凤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王维宣 实习生 王开来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