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治理有何对策?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调研出招
语音播报

从上下班通勤,到日常出行,对于不少广州市民来说,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已达到322万辆。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飞涨,抢道、逆行、乱停放等问题也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日,在位于猎德街道的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围绕电动自行车治理展开调研座谈,并从基础设施建设、源头治理、分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完善慢性系统

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有位可停

电动自行车便利市民出行,但引发的管理、使用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各级人大代表聚焦民生关切,积极履职。

猎德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多位驻站代表,就长期关注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据介绍,今年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天河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代表们已经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围绕电动自行车限速、限行、分类管理、源头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省人大代表、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涛,目前担任猎德基层立法联络站站长,一直以来,他都十分关注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

刘涛认为,治理电动自行车,要做到“整治而非禁止、管理而非抵制”,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基于此,他建议在制定相关条例,让电动自行车管理有法可依的同时,也要完善慢行系统,加大对非机动车道路建设的资源供给,科学规划电动自行车行路网,关注群众驾驶电动自行车的通行需求、停放需求,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有位可停。

在非机动车道建设受限的区域,如何平衡电动自行车出行与良好交通秩序的关系?刘涛给出了另一个思路:可从技术上进行优化,比如借鉴潮汐式隔离,在交通繁忙的时候,设置潮汐式隔离带,交通不繁忙时再取消。

“我在老城区走访,一些道路本身就很狭窄,有些道路即使划出了很窄的非机动车道,但走着走着就没有了。”与刘涛一样关注到城市非机动车道建设短板的,还有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

长期在珠江新城片区工作,梁丽珍也注意到,即使是在珠江新城这样的核心片区,也存在着一些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例如,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不足,很多电动自行车就直接停放在道路旁边,挤占了人行道、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在梁丽珍看来,规范管理电动自行车,全靠民警在路面来进行执法,显然是不够的。在今年年初的广州市两会上,梁丽珍就建议,加快推进划定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限行区域,科学合理地对广州电动自行车通行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据记者了解,此前,广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初次审议的《广州市公共休闲场地安全管理规定(草案)》,就提出“分类分区分时管理”,其中公园、广场、步行街全天禁止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独轮车、电动滑板车、自行车驾驶或者使用。

加强源头治理

为电动自行车销售上好“安全锁”

为何电动自行车会成为一个需要治理的社会考题?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天河区人大代表、合利创兴集团CEO王堃试图通过逆向思维,解题电动自行车治理。既然电动自行车并不是洪水猛兽,那问题或许并不在电动自行车本身。

王堃记得,在调研中,他看到几十名骑着电动车的外卖送餐员聚集在花城广场某写字楼下,伴随着时不时响起的接单声,送餐员们马上急匆匆地掉头逆行前去取餐。一名送餐员告诉王堃,自己要赶时间,一旦送餐超时就会被罚款,所以不得不心存侥幸逆行。

“很多平台公司要求外卖小哥在限定的时间完成送餐,迫使外卖小哥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实现平台的要求,造成了一些逆行、占道行驶、乱停乱放的现象。所以我特别希望职能部门能够从平台公司的管理督导入手,对平台公司的制度规定加以改善,把电动自行车管理统筹好。”王堃表示。

除此之外,王堃还发现,很多电动自行车销售商虽然销售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但是只要消费者要求,商家就对电动自行车解码、改装,突破国家规定限速标准,这样的行为也是很多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的源头。

刘涛认为,虽然解码、改装是老百姓追求速度快、图方便,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产厂家和销售商身上。他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检查,从源头上防范电动自行车出厂后擅自解除限速问题,为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端上好“安全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贾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