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刊登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
他们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Amanita Phalloides),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
毒鹅膏菌
“全世界范围内,蘑菇中毒都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事件是因为误食了含有强致死性鹅膏蕈碱的蘑菇。”王巧平教授介绍。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首民谣描述了毒蘑菇的特征。但最毒的蘑菇其实并不是颜色鲜艳的“红伞伞”,而是“白伞伞”,也就是白色或者灰色的毒鹅膏菌。
左右滑动了解更多毒鹅膏菌
(来源:贵州疾控)
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食。毒鹅膏菌的分布范围也不仅限于大家印象中的“野生菌大省”云南,而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均有分布。
毒鹅膏菌又叫作“毒伞”,英文俗称死亡帽(death cap)。这类蘑菇产生剧毒成分 “α-鹅膏蕈碱”(α-Amanitin,简称AMA)。α-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1mg/kg,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鹅膏蕈碱含量就达15 mg,也就是说,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致一个成年壮汉死亡。
“含鹅膏蕈碱的蘑菇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目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洗胃、催吐、缓解症状和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由于蘑菇中毒毒理机制不明,因此目前缺乏特效解毒药物。”王巧平介绍。
科研团队通过现代创新药物研发的方式,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能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吲哚菁绿是一种由摄影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染料,此后被用于医学成像,例如,肝功能的评估和脉络膜血管造影。
王巧平介绍,“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来寻找药物开发的蛋白靶点。我们用α-鹅膏蕈碱测试基因敲除细胞库,找出那些特定基因被敲除的细胞可以在毒素的压力下存活。通过富集这些存活细胞的DNA进行测序,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找出毒素杀死细胞所需的基因和信号。”
王巧平教授(右)和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博士生王倍(左)
研究团队发现STT3B蛋白及其所在的糖蛋白修饰通路对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N-聚糖合成抑制剂和STT3B的敲除,均能很好地减轻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
接着,团队开始研发STT3B的抑制剂,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FDA批准的药物分子库,找到了34种潜在STT3B抑制剂。然后,在细胞中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发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鹅膏蕈碱带来的细胞死亡,减轻毒素对小鼠肝脏类器官的损害作用。
最后,实验团队通过小鼠实验来验证ICG的治疗效果。他们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α-鹅膏蕈碱,然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吲哚菁绿治疗,发现在注射后1到4小时内给予吲哚菁绿时,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中毒症状。
“这意味着在中毒发生后,要尽可能早地给患者注射吲哚菁绿,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王巧平谨慎地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
Nature Communications认为这项研究还为其他毒物解毒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对于个人防护而言,请做好“三不”: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
“蘑菇虽小,但有的毒性极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科主任医师杨志前说,“其中肝损伤型(例如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最为严重,是造成广东省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蕈种,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重症者短期内暴发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快速进展为肝衰竭、肝性脑病,病死率高,占全部毒蕈中毒死亡比例的90%以上。”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药,因此患者食用毒蕈中毒后就必须尽快就医。如发现异常立即到就近医院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到专业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蕈使用针对性的解毒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急性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的,而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是需要尽早血液净化治疗的。值得注意的是肝损害型发展过程也有胃肠炎期和假愈期,容易误诊。另外,要提醒的是,患者就诊时一定要将吃剩的蘑菇、蘑菇汤留起送检专业机构鉴别,确定所食毒蕈种类。”
杨志前表示,如果患者是在旅途中中毒或者家离医院较远,可先在家大量喝水,扣喉(压会厌部)催吐和口服甘露醇等导泻,再去医院。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均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花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