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广州铁路博物馆迎来对外开放一周年纪念日。这所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博物馆,一年来预约参观总数达31万人次,接待团体2100余个,成为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党日活动阵地、研学游热门地和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2022年5月18日,在粤汉铁路的起始站黄沙车站原址上打造的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个历时十余年建设的博物馆,被赋予了神圣而庄严的使命:为广州铁路百年风雨历程见证,让广铁历史在百年老站延伸。
□ 镇馆之宝,在公众心中“种草”
“票务预约系统几乎天天约满,特别是周末和黄金时段,基本上一放票就‘秒光’。”广州铁路博物馆票务负责人说。
1号展馆内,穿着铁路制服的解说员声情并茂地向观众述说广州铁路百年奋斗征程,带大家沉浸式体验一段铁路时光的穿越之旅;2号展馆,人们纷纷在铁路老物件面前驻足,在吉光片羽中缅怀岁月,回味时光;列车广场上,游客纷纷以江边的老仓库、大榕树和火车头为背景,拍下一幅幅美照留作纪念。
广州铁路博物馆犹如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着属于广州铁路的百年漫漫时光。镇馆之宝“飞轮”路徽、粤汉铁路的界碑和股票、百年钢枕和钢轨……4000余件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漫步在馆内,仿佛可以触摸闪耀在岁月长河里的那些动人瞬间。
“看了这些老物件,感觉铁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铁路历史。”参观者刘青说。
从百年铁路看中国从技术落后到领先,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让人油然心生敬意,骄傲自豪。
□ 精心策展,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到博物馆看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推陈出新,回应大众的逛展热情?
今年春运首日,广州铁路博物馆举办的“能流动的博物馆、会说话的老物件”主题展在广州南站、长沙南站候车厅同步展出。粤汉铁路的百年股票、手提信号灯、不同年代的火车票等212件珍贵藏品首次在高铁站与旅客“零距离”接触,吸引了大量旅客驻足观看。
这次主题展仿佛把一座“微缩版”广州铁路博物馆搬到了车站,广州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志雄说:“这是广州铁路博物馆首次举办流动展,一是让文物活起来;二是向广大旅客朋友精心烹饪一道有温度的文化大餐,给春运旅途增香添味、增色添彩。”
博物馆的四大职能——馆藏、学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无论铁路博物馆如何发展,最终导向还是实现公共教育的普及。
一年来,广州铁路博物馆精心策划各类专题展:“广铁书画家写生作品展”“广铁青年书法绘画作品展”“喜迎二十大——全路首届书法临帖展”,与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百年广九家国路——广九铁路111周年展”等,丰富了博物馆展陈内容和表现方式。
同时,精心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发现最美铁路活动之走进广铁博物馆”“强国复兴有我—— 广州市2022年公益广告征集展示启动活动”“约惠盛夏——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铁青文旅分会场活动”,还有各界利用暑假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游活动等,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
4月9日,参加岭南少年报小记者研学活动的小林同学,在参观结束后兴奋地说:“这次参观让我收获满满,我感受到中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发展,了解到课本上没有接触到的知识,铁路先辈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奋力“破圈”,融入高质量发展
岁月如梭,日升月落,一张一翕之中,广州铁路博物馆已经走过了一季春秋。作为博物馆中的一名“新兵”,广州铁路博物馆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并在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努力“破圈”。
铁路文化在当下仍是一种小众文化,铁路博物馆也和其他行业博物馆一样,在发展中面临一对矛盾:追求精专和面向大众。但一年来,广州铁路博物馆从将旧物活化利用、用创新手段吸引年轻观众、用旧物影像引发共鸣等角度,努力把小众文化做到大众喜欢,在精专和面向大众上持续发力,寻找最佳平衡。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能当“网红”,更要能够“长红”。当把博物馆建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相结合时,博物馆对展览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创新上还需继续下足功夫,让观众与博物馆的每一次邂逅都美好而充实。
广州铁路博物馆的建设者全心全意保护铁路历史文物,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文化,用“绣花”功夫精心设计打造场馆,展列文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博物馆“活起来”的重要措施。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在筹划建立博物馆网站,加强网上博物馆和博物馆信息化基础建设,未来将向普通观众提供包括藏品高清晰度照片、翔实文字信息等在内的藏品数据在线查阅、搜索服务等。
同时,博物馆正在科学研究、精心谋划2号馆的定位和展陈,增强教育性、趣味性、科普性和体验性,打造逻辑清晰、互动性强、寓教于乐、鲜活生动的科教类展馆。
从吸引眼球的“火”,到与老百姓文化需求的“融”,再到传递人文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广州铁路博物馆将在未来持续释放能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庆 通讯员:刘希、杨新飞、陈涛、张昊昱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庆 通讯员:李慧、江义广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