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① | 以经济之“实”强健发展之“体”
语音播报

“增强内生动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谈之一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近段时间,重磅会议相继召开,分析研究、前瞻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引领航向。本版特推出“增强内生动力 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评论,聚焦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广州经济工作,深入解读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编者按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发展驱动器。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中,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战略等,都体现出各国政府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近段时间以来,“实体经济”屡屡刷屏,成为重磅会议的关键词。“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对实体经济作出强调;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多重要、多紧迫?制造业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这条曲线中,比较靠前的是创新设计,中间的是加工生产,末端的是品牌营销等。若以收益论,往往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现象。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长期以来我们的产能多处于中间位置。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就必须争取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上攀爬,升到更高位置。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贾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广州有汽车生产厂家,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在升级发展中,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而且卖得相当好。初步表明,这一汽车生产厂家已经走到了微笑曲线的高端。

汽车产业只是广州全力拼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到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对实体经济一直念兹在兹、持续发力。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1%,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毋庸讳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域协调发展不够、地区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行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资本脱实向虚现象仍然存在等。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两手抓:加快突破短板、做大做强优势,两手都要硬。

维护产业安全,乃重中之重。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当前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当前最需要综合发力、重点突破的方向。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力量、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多项关键领域产业链攻关再上新台阶,让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是必由之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依赖度不断提高,只有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以广汽埃安为例,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拥有众多“黑科技”,比如海绵圭负极片电池技术,秘密就在于他们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

推动转型升级,为战略选择。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警惕一味“贪大求洋”“求新求快”,热衷于上马各类热门新兴产业,却忽略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甚至简单地将其“扫地出门”。事实上,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量大面广的特点,经过持续转型升级,未来将会有机会成为优势产业。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洞察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时与势、危与机,把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宏大的历史维度上来把握。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图/广汽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