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起源》,寻找“最早”的中国文明
语音播报

中国现代考古学巨擘夏鼐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中国文明的起源》,经夏鼐先生的学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先生校订,近期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不但带你领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更带你寻找历史中的夏、商、周,寻找“最早”的中国文明。

  

  百年疑问今朝解答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它的起点,也就是“最早”的中国文明起源于哪个时代,又起源于哪里,却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争论了一百多年的终极疑问。

随着仰韶遗址、后冈遗址等的发现和发掘,中国学者通过考古发掘研究,用实物、实证驳斥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荒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考古研究所夏鼐为代表的新一代考古学者,更加重视通过考古来寻找中国文明的起源。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半坡遗址、偃师商城、安阳殷墟等重要遗址的发掘研究,夏鼐先生首先提出了“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这一重要论证,并写入他的代表作《中国文明的起源》。自此,“中国文明是否系独立发展的文明”这一世界学术界争议百年的话题,终于得到解答。 

  

  夏鼐是谁?

作为考古学的领军人物、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者之一,夏鼐先生为大众所知的,不一定是我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的头衔,也不一定是任职长达30多年的考古研究所所长,而可能是独具特色的“七国院士”称号。

夏鼐先生蜚声中外,他不尚空谈,推崇实地挖掘的田野考古方法,引入碳-14测年技术,不但培养了一大批考古人才,更亲自主持众多遗址发掘工作,审阅《考古学报》《考古》等考古学核心专刊,规范考古学上的文化定名问题,使中国考古学界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与此同时,夏鼐先生提出从考古学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这方面研究的肇始。以此为发端,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蔚然成风,后来更是诞生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后续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以说,夏鼐先生的研究成果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也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当代中国提升了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为什么要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曾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就是要看清楚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到底走过怎么样的独特道路,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独特品质或者文化基因,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这番话也可以说点明了文明起源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宗旨。而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就是一次溯源,读者可以去发现“最早”的中国文明,探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有足够自信去思考“我往哪里去”。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中国文明的起源》分三部分: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你可以看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兵马俑、都城遗址和金缕玉衣,隋唐时期的外国金银币,宋时的青釉、白釉,明代的皇冠、凤冠。

“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你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华丽纹锦,探究不同的织锦手法和提花机技术。

“中国文明的起源”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其中既有对殷墟的发掘和商代金属冶炼的研究,也有对郑州二里岗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探寻。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从殷墟文化向上追溯到郑州二里岗文化,还有更古老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校订本校订了什么?

相比初版,此次校订本是由长期在夏鼐身边工作的学生、曾主编《夏鼐文集》《夏鼐日记》等书的王世民先生进行校订。

形式上,不仅内文为四色印刷,还重新制作了图版,更增加了很多全彩大图,部分长文注释集中编排为知识板块,有助于理解;内容上,以“本书增注”的形式补充了后来发表的 20 多条相关文献,对书中知识进行了更新,个别稍显陈旧或有歧义的内容还以“编者注”的形式加以说明。

尤为出彩的是,这次校订还增补了夏鼐先生有关考古研究非常关键的两篇文章《新中国的考古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前言》,可以视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发掘研究的总结和概括,加深读者对现代考古发现的认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通讯员:贺晓楠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