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智慧田”,走进大吉沙岛“无人农场”
语音播报

一年春作首,百业农为先。清明节前后,正值春耕抢种。在广州大吉沙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里,百亩稻田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机械化操作,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亲身体验和操作了一个个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的耕作设备,为它们的高效便捷赞叹,更为“种田人”已不是从前人们心目中的“庄稼汉”而感到欣喜。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们看到“禾下乘凉梦”越走越近,科技支撑粮食安全的底气越来越足。  

大吉沙岛是广州市唯一不通车、不通桥、出行靠渡船、且岛上有住民的江心小岛。在江对面繁忙的港口和繁华的城市映衬下,这里显得格外宁静。但随着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2020年4月开园,这里渐渐成了广州现代都市里一块独特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202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在这里开始打造“无人农场”,这也让岛上的农业发展走上了科技快车道。

image.png

俯瞰广州大吉沙岛,稻田里生机盎然(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插秧效率提高六十倍  

为了近距离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广州日报采访小分队在清明节前后,趁着春耕时节,几次登岛深入调研。  

从黄埔乌涌码头乘船,大概五分钟左右到达大吉沙岛。这里珠水环抱,空气清新,与一江之隔的繁华都市相比,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显得格外舒适宁静。在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工作人员带领下,穿过坐落在岛上码头的村落,一片广阔的稻田映入眼帘。  

第一次来到“无人农场”时,负责该项目运营的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技术人员覃兴谋和黎观炯正在田边调试设备准备播种。  

指着白色车头、带有10个绿色排种器的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黎观炯告诉记者:“这台直播机通过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提前设定好路线,然后把经过浸种和催芽的稻种放进排种器,就可以进行无人作业了。”据介绍,这种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采用的是“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直播机在田面同步开出蓄水沟和播种沟,播种沟位于两条蓄水沟之间的垄台上,排种器将稻种有序地播在垄台上的播种沟中,增加了稻种入土深度,减少了倒伏。 

image.png

记者(右)体验操作植保无人机

调试好设备之后,覃兴谋按下开关,直播机便缓缓地驶入田间,按照设定的路线笔直地行驶着,到达起始播种位置后,车后悬挂的排种器便开始作业,将一粒粒种子播种到泥土里。行驶到稻田的另一头,它便自动调头,继续作业。“以往人工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插1亩地。换成无人驾驶水稻精量直播机,无须人员操作,一天能播种60多亩地。从人工成本来计算,按传统的方式1亩地要近200元,现在采用机械化直播一亩地只需要不到30元。”覃兴谋告诉记者。  

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化  

谈及目前大吉沙智慧农场的建设,覃兴谋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已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机械化技术突破,我们现在有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变量施肥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设备,马上还会建设一个远程操控车间,未来可以实现全流程无人化。”  

当了解到播种几天后还会进行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作业,记者便提出能否在他们的指导下实操体验的请求。覃兴谋爽快地答应。  

装入农药、设定线路、按键启动,八亩稻田,半个小时完成作业。如果纯人工的话,这个工作量需要16个人来完成。就这样,作为农业“小白”的记者亲身感受到了田间黑科技的高效,也实实在在体会到智慧农业正在如何一步步解决“无人种田、不会种田、种不好田”的问题。  

无人水稻直播机  

除了科技感十足的“无人农场”,坐落在整片稻田中央的大吉粮仓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记者在粮仓二楼的“两藏馆”中留意到我国的水稻年产量从隋唐时期亩产78公斤到2000年亩产700公斤,花费了1400年左右。但从700公斤到如今双季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如此突飞猛进的原因之一,就是“两藏馆”名称中指代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image.png

谈及在广州大吉沙智慧农场的工作,技术人员黎观炯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而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从开园以来一直践行着这一战略。2021年,大吉沙160亩试验田被确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示范点,是广东省唯一纳入全国28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点的项目;2022年10月,大吉沙隆平稻香园首次种植再生稻试验获得成功。  

“无人农场”解锁智慧农田,“隆平稻香园”开展高产攻关实验……在大吉沙的稻香深处,袁隆平主题雕塑“禾下梦”深情注视着这片田野。大片的稻田阡陌纵横、绵延不绝,炊烟袅袅的村舍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记者:何瑞琪、王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