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上周六(5月6日)是立夏节气,
表示孟夏时节正式开始,
气温将逐渐走高,
雨水也明显增加,
甚至比“谷雨”时期更多。
广州已在4月11日正式入夏,
不知你是否也和有约君一样,
最近时常感到疲乏、多汗、胃口差?
可能就是湿热在“作怪”。
因此,
是时候切换到初夏养生模式啦!
饮食不妨加点“酸”,助你安然入夏。
初夏饮食宜增酸
注重调养脾胃
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肝,而立夏过后,人体肝气减弱,心气增强。
中医认为“心主夏,心若缓,急食酸以收之”,也就是说,夏季火热过盛,可使得心气涣散,而酸味食物的收敛之性可收敛心气,避免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另一方面,夏季脾胃功能较为迟钝,食欲减退,此时食用酸味食材,还能生津解渴,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因此,初夏饮食宜增酸,民间也有“立夏不吃酸,两脚打趔趄”的说法。
问题来了,这里的“酸”又是什么“酸”?
可适当吃柠檬、乌梅、酸枣仁、山楂、橙子、猕猴桃、番茄、葡萄、马齿苋、橄榄等酸味食物。
另外,越是接近盛夏时节,暑湿气盛,湿邪困脾,一旦贪食寒凉之物,就容易损伤脾胃。
因此入夏后还要注意调养脾胃,平日饮食里可巧妙搭配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食材,起到消暑利湿的作用。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用好这三款酸味食材
养生事半功倍
乌梅
年初因一首《乌梅子酱》走红的乌梅,不但是茶余饭后小零食,还能药食两用,被广泛用于夏季消暑开胃的食疗方中。
乌梅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当人体津液耗伤导致口干渴时,乌梅一方面生津缓解口干症状,一方面收敛,避免津液耗伤。
乌梅冰糖饮
做法:乌梅20克,陈皮、干玫瑰花、山楂各5克,冰糖适量。上述药材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沸,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点评:冰糖搭配乌梅,能酸甘化阴之余,又能收敛人体中因夏季所带来的燥热。
乌梅甘草茶
做法:乌梅1个,甘草3克,鲜薄荷叶2-3片。泡开水饮用。
点评:利咽生津,消暑解渴。
提醒:
胃气虚弱患者、胃酸过多、经常出现嗳气泛酸者不建议多食。
另外,食疗方里的乌梅,不是超市商场出售的零食乌梅,建议到中药房选购专门的中药乌梅,品质以干燥、酸味浓、颜色偏黑的为佳。
山楂
药食两用的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临床上,以山楂为原料的复方制剂还常用于食积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甘蔗山楂马蹄饮
材料:甘蔗500克,山楂30克,马蹄5个,菊花10克。马蹄去皮,甘蔗成段,菊花洗净温水浸泡。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甘蔗、山楂及马蹄煮30分钟,去渣,最后放入菊花即可。
点评:山楂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防暑提神的作用,搭配甘蔗,酸甘化阴,加上马蹄清热生津,菊花疏散风热,有助于改善热盛伤阴的状态,适宜夏季人体汗出较多、口渴、胃口差时饮用。
荷叶山楂茶
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沸水冲泡15分钟,加糖适量调味,代茶饮。
点评: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饮用。
提醒:
山楂含有大量有机酸,空腹食用过多容易刺激胃黏膜;孕妇、脾胃虚弱、血糖过低者不建议食用。
柠檬
柠檬性平,味酸、甘,能止渴、消暑、醒脾胃、清热毒,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是夏季一款经典酸味食物。
经典柠檬水
做法:选用新鲜柠檬(干柠檬在香气和维生素C含量方面都有一定损失),带皮薄切,宜用60℃-70℃的水温冲泡柠檬水,因水太凉,柠檬香味不易泡出来,若用沸水,则会溶出较多的苦味物质。一般1-2大片带皮柠檬泡200毫升水,反复冲泡2-3次,没有柠檬味道时换片新的即可。
青柠薄荷叶蜂蜜绿茶
做法:青柠檬1个,鲜薄荷叶20克,绿茶10克,蜂蜜适量。青柠洗净后切片备用,水2000毫升,煮开后放凉片刻,至约70℃左右放入上述材料焗泡10分钟后兑入蜂蜜即可饮用。
点评:清热利咽,生津解渴,提神醒脑。
提醒:
一般来说,青柠檬比黄柠檬更酸、皮更薄、汁更多,所含柠檬酸和维生素C更多,更适合用于制作饮品;黄柠檬多用于烹饪。
胃溃疡、胃酸过多者,不宜经常饮用柠檬饮品。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初夏起居活动有讲究
作息:夜卧早起
立夏以后,日出早而日落晚,白昼的时间长,起居最好能顺应自然规律。因此,相较春天可适当推迟睡眠时间,提前起床。
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有助缓解疲劳。
活动:适度运动,勿贪凉
夏季不要穿衣过薄,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早晚有风,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但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尽量少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或者烈日下暴晒。
运动要以适度为宜,适合开展一些舒缓的,锻炼耐力、协调性的运动,如快走、游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以不少于30分钟为宜,达到微微汗出的程度即可,根据自己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心态:戒躁制怒
炎热酷暑易扰心神,人的情绪波动大,要戒躁制怒,心静自然凉。适当开展一些思维性工作,增加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提升自己,锻炼心智,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还能使人体气机得以宣泄畅达,心神得养。
整合自健康有约公众号、广州日报、老人报、人民网、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