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分别为8月龄和7月龄的孩子腹胀如鼓、全身发黄……均因胆道闭锁而确诊终末期肝病,如不及时进行肝移植手术,生命危在旦夕。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成功连续实施全腹腔镜下活体供肝切取和儿童肝脏移植手术,换上妈妈的五分之一肝脏后,两位孩子小小的生命得以延续。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三院获悉,该手术是我国华南地区首次开展腹腔镜下活体供肝切取肝脏移植手术,微创手术技术与肝移植手术技术的结合能满足捐肝者的健康和美观等需求,在术后几天就能出院。这一手术的成功也有力推进了华南区域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标志着肝脏移植手术已经进入微创化时代。
出生才几个月,终末期肝病患儿换上“新肝”
走进中山三院岭南医院肝移植科的病房,一位8个月大的孩子静静地坐在病床上,一边小嘴里咀嚼着食物,一边对着父母笑眼弯弯。而就在不久前,小韵其实确诊了终末期肝病,爱笑的孩子变得哭闹不断,令人揪心。
“在她出生第3天,医生就说孩子的黄疸值偏高,而且大便偏白、尿液很黄,一开始没太在意,直到出生42天后再次去复诊时,医生怀疑是‘胆道闭锁’。”小韵的妈妈回忆起被告知噩耗的那天,仍然难以平静。
面对陌生的病名,夫妻二人一心想着要救孩子。他们心焦地找到了中山三院副院长、肝脏外科学科带头人杨扬教授和器官移植科主任易述红教授团队。
“一般在6000至8000个新生儿中,可能会出现1例胆道闭锁患儿,这个孩子因为胆道闭锁而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增生的肝脏和腹水使得腹胀如鼓。”易述红教授说。与小韵相同,病房里另一位7个月大的患儿小希也被同样的病魔困扰。医生团队在与患儿家属做充分沟通后,决定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由两位孩子的妈妈们提供左肝外叶。
经过手术、麻醉、护理、监护、输血及影像等多学科团队充分准备,在4月24日和4月26日,两场“救命手术”依次进行。“在腹腔镜供肝切取时,我们在患儿妈妈的腹部打了四个0.5厘米至1厘米大小的操作孔,通过操作孔完成手术。手术历时4小时左右,术中出血仅100毫升,均未输血。”易述红教授说。在供肝植入时,团队克服两位低龄儿童营养不良、血管纤细和腹腔粘连等困难,动脉吻合在高倍显微镜下操作,保证了移植肝脏功能的顺利发挥。两位妈妈分别于术后6天和7天顺利出院,而获得了“新肝”的宝贝们均在顺利康复中,不日即可出院。
变“巨创”为“微创”,是未来活体肝移植手术的趋势
易述红教授介绍,活体肝移植手术能够增加供者数量、缓解供肝短缺,尤其是对于儿童肝移植等待者,活体肝移植能够在最小化供者创伤的同时,为更多的患儿提供手术机会。但供者在手术时,通常需在上腹部取较大切口,术后恢复时间长。
“活体肝移植手术在以往被认为是‘巨创’手术,但随着腔镜手术技术与肝脏移植技术的结合,我们相信‘微创’会是未来活体肝移植手术的趋势。”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有助于供肝者的术后早日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活体供肝切取手术要求在保证“供体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充分显露肝脏主要血管、胆道,并确保供肝侧及受体侧肝脏均有完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严格控制热缺血时间的同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血管离断及供肝取出,手术技术难度极高。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移植中心能够开展腹腔镜活体供肝切取术,而华南地区此前尚无实施此类手术的报道。
儿童终末期肝病在华南地区发病率高,手术成功难度大但效果好
“儿童终末期肝病多半是天生的,在华南地区发病率很高,肝脏的疾病也会对身体发育造成极大影响,如不及时手术,很快便会死亡。”杨扬教授指出,对一个患儿的管理所需的努力相当于管理3至4个成年人,大多数的患儿仅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天,胆道和血管都很细,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供肝的大小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看,一般占体重的1%至4%。60%至70%的儿童终末期肝病会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1年的存活率达90%以上。”易述红教授告诉记者,在他曾经接诊过的患者中,有一位在2003年接受了活体肝移植手术的3岁患儿,如今在按时吃药的情况下,已如常人一般生活了20年。肝脏作为人体唯一能再生的器官,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而长大,供肝者被切下的肝脏也能生长。儿童活体肝移植效果好,孩子吃药比成人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治疗经济负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见习记者:徐依励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